丹顶鹤

卜算子middot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发布时间:2022/5/4 9:47:33   
北京荨麻疹医治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9119257.html
朗读课文

第23期《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苏轼,留给我们太多的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优秀诗篇。

当我们登高远望滚滚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看见庐山风景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遇到不如意的时候,禁不住用他的诗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来宽慰自己;当我们中秋月夜,思念亲人的时候,更会禁不住要吟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确,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为后人不可分离的、丰厚的文化养料。它就像血液一样,每天都流淌在我们的情感当中。对这样一位伟大而富有魅力的文学家,大家究竟了解多少呢?这些迷人的富有魅力的诗句是怎么写出来的?

对苏轼的生活经历稍微有些了解的都知道,他因所谓的诗文讽喻新法,被贬黄州。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年,也就是被贬黄州两年后,他写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样的豪放词句,让我们看到了苏轼的旷达,但他刚被贬黄州时,心情却是很坏的。在他的词里边,有一部分很集中地反映了这个过程。

比如,他有一首很著名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在这篇刚到黄州时的词作中,可以看出一种冷清和寂寞的情怀。

先来回忆一下苏轼的生平经历。

苏轼生于年,卒于0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是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佑二年(年),苏轼进士及第,以一篇论文《刑赏忠厚论》取得殿试第二名,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的高度称赞,声名鹊起。可惜母亲去世,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初入仕途,父亲离世,回家守孝,守孝期满,正值王安石新党变法。政见不合,被迫离京,并自请离京任职。元丰三年(年),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了黄州(湖北黄冈)。晚年因为新党执政,又被贬到了惠州和儋州。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写道: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无系xi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元符三年(00年)大赦,北归汴京途中,卒于今江苏常州。葬于现在河南汝州郏jiá县,享年六十五岁。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苏轼在64年的生涯当中,写了多首诗,多首词,多篇文章,总字数超过了20多万字,当然,最令人敬佩的还不是他的才华,而是他的生命境界。

这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所以请大家要记住这个案件的名字叫“乌台诗案”。什么叫乌台呢?审理这个案子的机关叫御史台,又叫乌台。因为苏轼的案子,是为他所做的诗而引起,所以历史上把这案子叫做“乌台诗案”。现在大难不死的苏轼该打点行装,去黄州了。

据史料记载,这首词是他初贬黄州所作。谪居黄州,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贬谪生活。定慧院,在黄州的东南,是苏轼当时的寓所,为什么住在定慧院这座庙里呢?

因为按照朝廷的有关规定,这种身为有罪的官员,一律不给分配住房,其他人都可以分配,苏轼不可以,这是一种惩罚。在这样艰难的处境里,在黄州近五年期间,苏轼创作了大量词作。通过内容多变风格多样的豪放词,展现了他豪迈洒脱的胸怀和淡泊豁达的境界。当然,英雄不是一蹴而就的,词人也不是一天写成的,苏轼正是通过多次的艺术锤炼,和反复的精神挣扎,才得以在词的海洋中,物我两忘,超然自得,那么,贬谪后的苏轼,到底有着怎样的不为人知的反思,他的词作又有着怎样的不同寻常的艺术魅力呢?

先看题目:《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是词牌;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词的题目;黄州,被贬黄州;寓居,指寄居他乡,不是本地人;定慧院,苏轼现在刚到这儿,一个人住在定慧院这座庙里头。

从词中可以看出,苏轼因写诗获罪,幸免一死。被贬到黄州后,仍惊魂未定,梦寐惶恐。

这首词用一个字可以代替,就是寒。如果用一个词来代替,就是不寒而栗。这样的不寒而栗的东西、情调,在苏轼的词里,不是特别多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首词是他刚到黄州的时候写的。描写了深夜时独自漫步时的所见所感。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疏桐,指枝叶稀疏的桐树。漏断,指的是深夜。漏,是古人用来计时的器具。

幽人,这里指幽居的人。苏轼称自己是“幽人”,为什么呢?因为“乌台诗案”,苏轼差点丢了性命,他的的友朋故旧和其他涉案人员各有不同层次的处罚,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也不回信,怕连累了他们,事情也大体过去了,朋友们连一两句,哪怕是问候的话也没有。在词中,苏轼称自己是“独往来”的“幽人”,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心境。

缥缈,意思是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孤鸿,就是孤雁。

上片的意思是:弯弯的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上片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在漏壶水尽,夜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

缺月还挂在疏桐上,你想一想,“缺月挂疏桐”,月是缺月,桐树是疏桐,稀疏的枝叶,残缺至极,两缺在一块,两倍的缺。

“漏断人初静”就我一个人,苏轼刚到黄州的时候,也没住在临皋亭,也没有住在东坡的雪堂,住在哪呢?住在一庙里,定慧院,

漏断人初静,什么意思?听着那个滴漏,滴答滴答的,好像在计算他生命的时间一样,突然停了,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他用这个“漏断”,来揭示出当时的那种孤独,本来还有漏滴在伴随着他,现在连漏都断了。这会才发现,真静!这个静是可怕的静。不是那个“人闲桂花落”的静。那是美的静,这是什么呢?这是恐怖的静,没有朋友,没有交往,没有交谈,没有书信,,就是“漏断人初静”。

在这个清冷的世界里头,我在干什么?我的状态是什么?漏断了,我的状态是什么呢?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我像一只孤雁一样,你听说过惊弓之鸟吗?那个成语啊,对于那种孤雁来讲,拉个弦嘣一声,就能掉下来。现在苏轼就是惊弓之鸟。

缥缈孤鸿影

我们知道鸿雁这个词,这个意象在苏轼的词里边多次出现,诗里边也出现过。

比如说——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孤独的鸟。意思是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雁,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这也是一只孤鸿。讲的是人就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样,来去都会有音信痕迹可寻。可是往事就好像春天的一场大梦一样,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个意象——鸿雁。什么是意象?在诗歌中,意象是外在事物与诗人内在情意的交融,就是说鸿雁不仅仅是候鸟,它还有更深的内涵。这里就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比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从“幽人”到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

所以他就说了“缥缈孤鸿影”,我是个幽人,它是个孤鸿,两个孤独加在一起,两倍的孤独。尽量往惨的地方想,本来就很惨,还要把自己写得更惨。在那天晚上,缺月挂疏桐,,在漏断的时刻,来写自己此刻的纠结,难过和孤独。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省,意思是知晓。注意,“省”在这里读“xǐng”。

沙洲,就是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下片,我们可以这样来翻译: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晓。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下片继续把人和鸿,同写。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写这鸟的,一只受伤的鸟,不是一只孤鸿吗?惊弓之鸟吗?它“惊起却回头”,那个鸟受了惊吓,呼啦一下子飞了起来,“有恨无人省”,我心里头有恨,你注意,刚到黄州的时候,没那么旷达,心里边有一种恨,这种恨没人搭理。我想跟你说,我难受,你难受吧你。我恨,你恨着吧。我想表达,你自己表达给自己听吧。有恨的,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这就是把人和鸿一起写,这就是孤鸿的命运,也是这个幽人的命运。这就叫托物言志。

他恨什么?

恨的东西多了。恨自己写诗,恨这嘴管不住自己,恨自己话太多,恨这个变法的过程当中,自己提点意见,就给他弄到黄州来了,还恨自己以前才华太高了,所有在人生当中,原来可能都是优势的,都是值得炫耀的部分,现在都转化成恨了。为什么?

因为正是这些,造成了他现在在这儿。

一个人有恨,那肯定就说明,他还是有爱的,所以爱和恨一旦纠结起来,那人简直就没法弄了。这就说明这时候,他还是很在乎的。我刚才说了,他不是一到黄州,就旷达的,他有一个过程,那还有相当的距离,跟马拉松似的。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写到极致的惨,极致的孤独。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鸟飞呀飞呀,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看了半天,哪个树枝都不能停,这些树枝都比较危险,都是疏桐,全都没叶子,停在哪个枝上都很危险,这代表了一种缺乏安全感的意识。它落到哪他都会觉得都有问题。最后,呼啦啦就落在那沙洲上边,那沙洲是退潮的时候,是沙洲,潮一涨上来,就没洲了。这只是个暂栖之地。那就是说,待在一个地就得飞起来,待在一个地就得飞起来,惊恐不安。

你以为苏轼的词,都是那么豪放,都是那么旷达。这首词它就不旷达,为什么呢?

首先,漏断了,再一个,他变成幽人了,然后又是一只惊弓之鸟,然后他内心有恨,然后这惊弓之鸟没地去,他不像曹操那个“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那是人才在找地,他这是什么呢?他是有罪的官员啊。对于刚刚经历过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劫后余生的感觉,无疑使他愤懑。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乌台诗案”是冤案,苏轼不过就是个文人。写写诗文,没有证据表明他可以被杀。当时各派的代表人物纷纷出面,救助苏轼,苏轼被流放黄州。

《卜算子》正是表达了作者被贬黄州初到黄州时彷徨痛苦的心情。以及那种宁愿寂寞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而当苏轼渐渐适应了贬谪后的生活,他就开始为自己寻找精神上的宣泄。

苏轼被贬黄州,其实当时连生活都有问题,但还是带领全家竭力地渡过难关,可见他的旷达和乐观,然而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言志,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这首词托物写怀,是作者对人生的反省,也是对理想的坚守。

苏轼知道怎么去做解放自己的心灵。他后来又写了另外一首词,《临江仙》,这首词写得特别好。

一首临江仙,代表了苏轼退隐江湖,不问世事的一种态度。这首词作一问世,竟然让黄州知州吓出了一身冷汗。那么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蹊跷呢?

苏轼知道该怎么解放自己的心灵。他后来又写了另外一首词《临江仙》。这首词写得特别好。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第一句是“夜饮东坡醒复醉”中不是“醉复醒”,是“醒复醉”,那就是前面还醉过一次,那醉到最前面的时候,肯定是醒了吧。起码有四个过程,醒着,醉了,醒来了,把自己又弄醉了。那就是说他不愿意醒来,但愿长醉不复醒,这是一种什么心情,留给你们课下思考。

这首词作于苏轼谪居黄州时期,是一首记事抒情之作。写得太棒了。我们都知道苏轼在黄州,开始寓居定惠院,后来住到临皋亭。这个临皋亭,它在江边的一个地方。东坡是黄州城东门外边的一块土坡上,所以苏轼就把它叫东坡。这就是“夜饮东坡醒复醉”中提到的“东坡”,他给自己叫东坡居士。

这首词写的是,他在东坡的雪堂跟朋友喝完酒之后往回走,回到临皋亭的住处,整个过程发生的问题。

上片叙事,着意渲染他的醉态。写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经睡熟,无人开门,只得“倚杖听江声”。下片写酒醒时的心理活动:几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词中结尾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意思是苏轼我上大海上漂去。我归隐江湖,不跟你们打交道了,我走了。

这首词,当时有个说法,说这首词,在城里头就传开了,黄州的知州一看,怎么着,“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跑了,苏轼你原来还只是个有罪的官,现在变成逃犯了,那你跑了,我得担待,是不是,赶紧找找去。先到苏轼家一查,苏轼在那睡着呢。呼噜噜睡得正香呢。跟他那小童,赛看谁的呼噜打得像雷,跑了没有,没跑。苏轼睡觉睡得多好啊,才不会做这种事呢。这就是一种说法。他在词里边把它说出来了。他心情就能好一点。就感觉自己好像真的已经“江海寄余生”了。但就说明这个词,在当时影响非常大,虽然可能只是一个,传说一样的事,但是起码能说明,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不是真的要挂在月亮上,或者把自己寄托在一艘船上,他不是这样的。但比起刚才那“恨”,能好点。这说明他在什么呢?他在慢慢地蝉蜕。他在解脱自己。把自己从那个固执当中,把那个纠结在恨里边的东西,得脱化出来,他开始变得有点可爱了。

再来读一遍: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读罢全诗,对这样一位伟大而富有魅力的文学家——苏轼,更生敬佩之情。

黄州虽然是苏轼政治生涯的低谷,但是这座长江边的小城,却成为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随着苏轼对自我的反思,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已悄然改变。《卜算子》代表了他对人生的反省,对理想的坚守。《临江仙》代表了苏轼的超然态度。可这还不是他的最高的境界。他啊后边还有新的境界,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大江东去浪淘尽”。这个“大江东去”比起刚才那个“有恨无人省”,比起刚才那个“江海寄余生”,境界就又高了一点。“大江东去”还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什么呢?

“大江东去,浪淘尽”了,“拣尽寒枝不肯栖”了,所有的故事,所有的努力,所有的奔腾,都已经静止下来了,最后变成了,“也无风雨也无晴”,变成了潇洒东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11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