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丹顶鹤 >> 丹顶鹤的种类 >> 跟踪辽河口人工繁育丹顶鹤系列报道苇海深处
雏鹤在笼子外觅食。
7月1日,记者走进这片浩瀚的绿苇荡,探寻丹顶鹤的身影,探访雏鹤的生活。
当乘坐的车辆刚驶进鹤类繁育保护站的大门,车轱辘就被门前水槽里的液体清洗一遍。鹤类繁育保护站站长于长斌介绍,液体是稀释的消毒水,是为了给进出车辆的轮胎消毒。此外,孵化室门前的地面和沙子以及繁育员的白大褂等物品也要消毒,尽量营造一个无菌的环境。
基于鹤类繁育保护站对车辆和人员驶进有严格要求,经过消毒后,记者步行来到孵化室。孵化室内的孵化器,电源并未接通,它们并未工作。鹤类繁育保护站工作人员赵仕伟告诉记者,今年丹顶鹤人工孵化部分工作已经结束,孵化出的64只雏鹤长势良好。
雏鹤在哪里?雏鹤长多大了?吃什么?带着疑惑,记者跟随赵仕伟的脚步,来到苇海深处,感受新生的喜悦与力量。
赵仕伟站在13日龄雏鹤的笼舍前,用手指向远方并自豪地说,南面笼舍里的是22日龄至45日龄雏鹤,北面笼舍里的是47日龄至65日龄雏鹤,如此分配源于它们出生的批次不同,要把前后相差天数少的放在一个笼舍里生活,这样可以避免相对小的受欺负。
赵仕伟用镊子夹起小麦穗鱼放到雏鹤嘴边。
赵仕伟说完,端起盛着新鲜小麦穗鱼的托盘走进13日龄雏鹤的笼舍,但并未直接投喂,而是先将雏鹤一一抓进筐里,然后坐到第一个筐前,用镊子夹起小麦穗鱼放到雏鹤嘴边。他说,十多天的雏鹤需要控制饮食,以免吃撑或是吃不饱,所以要一只一只地投喂。
“这么大的雏鹤每天要进食5次,分别是早上6点,上午9点,正午12点,下午3点,下午6点。”赵仕伟说,不同日龄的雏鹤进食时间和次数不同,随着日龄的增大,进食的次数会减少,进食的饲料也会由动物性逐渐改为动植物性混合。
进食的雏鹤吃得满足,等待的雏鹤仰脖张望并时不时地鸣叫,好似在催促“鹤爸”“鹤妈”快点给它们送饭……喂完小的喂大的,待雏鹤吃饱时,赵仕伟和同事已错过了午饭时间,但他们的脸上依然挂满笑容,他们说:“人工繁育丹顶鹤种群壮大了,‘鹤乡’的家底也会更厚实,所以雏鹤的健康比啥都重要。”
赵仕伟将雏鹤从筐里抓出增加它们的运动量。
其实,想让雏鹤长得好,除了健康的饮食和充足的休息,还得让它们动起来。为此,赵仕伟和同事每天凌晨3点就会起床,以确保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带它们“遛早”,来获取足够的运动量。
从丹顶鹤种鹤产下第一枚卵,到第一只雏鹤破壳而出,再到丹顶鹤人工孵化部分工作结束,已经过去90多天了,这些日子里,翻蛋、晾晒、放牧、投喂……赵仕伟和同事没休息过一天、没睡过一个整觉、没回过一次家,他们用心、用情,无微不至地照顾,只为每一枚卵都能成功破壳,只为每一只雏鹤都能茁壮成长。
赵仕伟用自制的工具防止雏鹤“打架”。
赵仕伟从事丹顶鹤人工繁育工作已经30年了,他说今年成功繁育84只雏鹤,创了历史新高。此外,令他和同事最兴奋的是,今年鹤类繁育保护站采取的繁育新举措——半人工孵化+自然孵化方式初见成效。
“你往最北面看,每个笼舍里除了一对丹顶鹤种鹤,还有一只或多只雏鹤,那些雏鹤是丹顶鹤种鹤自然孵化的。”赵仕伟介绍,为了让人工繁育丹顶鹤的下一代更健康、更具野性,被放归大自然后,可以更快地融入、更好地生存,经研究决定,留了一部分卵,由丹顶鹤种鹤自然孵化,目前,从孵化出的20只雏鹤长势上看,这样做是对的。
丹顶鹤是全球濒危物种、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人工孵化是世界级难题,每一枚卵都弥足珍贵,每一枚卵的孵化成功与否都可能影响到整个种群的生存。
赵仕伟给雏鹤喂食。
我市从年开始人工繁育丹顶鹤;年人工繁育的丹顶鹤开始产卵;年至年的5年间,成功繁育丹顶鹤只;今年,成功繁育丹顶鹤84只。从机器到亲鸟孵化,鹤类繁育保护站又摸索建立起一套新的丹顶鹤人工饲养繁殖技术,突破了此前的记录。
鹤类繁育保护站内,成鹤引吭高歌、雏鹤悠然自得。赵仕伟说,别看它们尚在笼舍里,但不久后就会被转到丹顶鹤野化基地,丹顶鹤种鹤从大自然中来,它们孵化出的一代又一代小丹顶鹤也必将回到大自然中去。
我市计划“十四五”末期,实现丹顶鹤野化种群只,为野生丹顶鹤种群数量进行补充,为生态平衡贡献盘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