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顶鹤

野外养鹤近30年他被称为鹤校长

发布时间:2023/2/25 21:23:26   

赵仕伟饲养的丹顶鹤和孩子一样,长大了总是要离开自己的父母,回归大自然。

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21岁的赵仕伟被分配到盘锦市赵圈河野生动物保护站工作,当上了一名人工养鹤员。近30年,赵仕伟和同事们共救助、繁育、放飞丹顶鹤多只。新婚后不久,赵仕伟独自回到孵化室,家里的被褥和电视机也搬来,孵化室成了婚房,被他救下来的受伤丹顶鹤和他形影不离,大家都亲切的称他“鹤校长”。

苇海里来了个大学生

“芦苇荡里来了个大学生!”几天工夫,整个赵圈河苇场就传遍了这个新闻。这是整个赵圈河来的第一个大学生啊,当时有人就问:“你看你这大学毕业生,咋上这地方来了呢?”

赵仕伟礼貌微笑,作答:“养鹤。”

年,21岁的赵仕伟从沈阳农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盘锦赵圈河野生动物保护站工作。

彼时的保护站地处荒郊野外,只有几间土坯房,不通水电,一条土路通往附近的村庄。

村民们听说当地来了第一个大学生,感到新奇。然而这个大学生“性格有点内向”,白天忙着救护受伤的野鸟,在湿地周边巡护防止盗猎,晚上则点起蜡烛读书。

赵圈河站有3只丹顶鹤。站里两户人家,其中一户姓景。他们是上世纪80年代最早的养鹤人。站里既没有水,也没有电。水是从8公里外的乡里用毛驴车送来的,照明就只能靠点蜡烛,这些困难并没有吓退他养鹤的决心。

被救的丹顶鹤与他形影不离

在位于盘锦市辽河入海口附近的辽宁鹤类种源繁育基地,余亩芦苇荡绿浪翻涌。烈日下,已经50岁的赵仕伟拨开伸到路边的苇叶,沿着褐色的木栈道,察看高大鹤舍里出生不久的小丹顶鹤长势。

“鹤通人性,这条路走了近30年,有鹤相伴,不孤单。”赵仕伟和丹顶鹤的情谊萌芽于此。有一天,他在巡护途中发现一只丹顶鹤走路一瘸一拐,立即对这只丹顶鹤仔细检查。原来,鹤的脚掌上扎了一根苇农收割芦苇时留下的根茎。“芦苇用镰刀斜着割下后,斜茬很尖,在芦苇荡中觅食的丹顶鹤很容易受伤。”赵仕伟说。

把芦苇拔出来,又给鹤敷上消炎药,包扎好。几天后,丹顶鹤康复了,赵仕伟走到哪,这只鹤就形影不离地跟到哪。“丹顶鹤很聪明,通人性,你对它好,它能感受到的。”赵仕伟说。

在盘锦赵圈河野生动物保护站工作期间,赵仕伟曾和同事们对救助后的丹顶鹤进行野化训练,放归自然。“只有在大自然里,丹顶鹤的生命状态才是最舒展的。它们是大自然的精灵,理应回归到自然中去。”赵仕伟说。

丹顶鹤孵化室成了“婚房”

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盘锦的滨海湿地则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通道中的重要停歇地、越冬地和繁殖地。赵仕伟和同事们早年监测发现,由于生态环境破坏,途经辽河口迁徙的丹顶鹤种群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对丹顶鹤进行人工繁育,成为赵仕伟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年,经人工授精,保护站成功孵化了3只小丹顶鹤。赵仕伟第一次经历鹤卵孵化成鹤雏的整个过程。

年,赵仕伟迎娶了心爱的妻子——保护站老技术员的女儿。婚礼上,他举起酒杯向亲友们表态:“有些人说我一个大学生跑到芦苇荡里养鸟是不务正业,但这条路是我自己选的,会义无反顾地走到底!”

每年4月到10月是人工繁育丹顶鹤的关键时期。新婚后不久,赵仕伟独自回到孵化室,全身心投入孵化工作。同事们帮他把家里的被褥和电视机搬来。孵化室成了“婚房”,妻子陪着他吃住在这里,一直到孵化期结束。

如今,近30年的时间过去了,赵仕伟和同事们共救助、繁育、放飞丹顶鹤多只。

赵仕伟这样笑谈自己的“伴鹤成长”:“孵化期间,我是妇产科大夫;它们出生了,我是保育员;等到能在鹤舍里活动了,我就是班主任;它们再长大些,分成不同的班级,我就是校长了,时间长了,同事们都称我鹤校长。”

“最大的心愿是丹顶鹤回归自然”

记者:养了这么多年鹤,您为什么总说最大的心愿鹤繁育基地“解散”了?

赵仕伟:养鹤的终点是分离,这意味着丹顶鹤最终回归大自然,自由翱翔在天际。种鹤繁育基地“解散”,意味着丹顶鹤已经不再是濒危物种,能够依靠种群自身的繁育能力自然繁育。

记者:您舍得自己一手饲养的小丹顶鹤回归大自然吗?

赵仕伟:“感情上肯定是舍不得,但理智上必须让它们离开,大自然,才是丹顶鹤真正的家,丹顶鹤和孩子一样,长大了总是要离开自己的父母。

记者:下一个30年还会坚持养鹤、保护鹤吗?

赵仕伟:十年后,这些笼子早就拆了,繁育基地也没用了。那时天上地上到处都能看见丹顶鹤。我退休后,就在家门口,坐在小板凳上看鹤玩,然后,做一名丹顶鹤保护志愿者,一生一世守护它们。

来源:辽沈晚报特派盘锦记者徐刚文并摄

编辑:崔陶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59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