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顶鹤

ldquo我画非遗rdquo全市

发布时间:2022/6/24 19:03:11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艺术与非遗的跨界互动宣传展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时代精神风貌,开展“我画非遗”——全市主题创作美术作品展活动。经前期征集和县区推荐,共有49幅作品参与评审。这些作品绘制出了九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传承人的坚守精神及各地民俗民风,展现了全市各级、各类美术工作者对传统文化活跃的艺术思维和高涨的创作热情。

小伙伴们,动动小手指,为你喜欢的作品投上您宝贵的一票吧!

投票规则

1.投票时间:年6月13日—6月17日10:00。

2.投票期间,每人最多可为30幅优秀作品投票。

下面一起来看看优秀的作品吧!(排名不分先后)

山歌对上有情人

在国家级非遗项目《九江山歌》的流传地——城门,流行着青年男女以对歌的方式表达情意的传统。

都昌古书

都昌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昌鼓书》传承人张云龙在演唱。

彭家角小巷

都昌县棚改区域的一条小巷,现已拆迁。

晒排粉

都昌非物质文化遗产排粉制作过程中的晒排粉

山林有味

作品取材于都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林环绕,绿意盎然的万户乡穆颖面业。重在表现清雅幽静的环境,反衬手工艺人的朴素与匠心。

都昌古书传古今

记忆中的家乡民俗,都昌鼓书历史渊源流长,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民因她而承载梦想!幸福快乐的生活着,尘封已久的岁月依旧如初时那般美好!

莲韵

本作品以景德镇的陶瓷为漆的载体,画面通过用大漆金缮后表现荷花的浓郁清香及色彩线条之美,歌颂美好时代生活,突出鄱阳湖生态,地域性陶瓷和漆画融合特色之美及现代都昌漆画发展与进步!

鄱湖曲

本作品以鄱阳湖生态及中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传承中国传统美术为创作背景,反映生活,歌颂美好时代,突出鄱阳湖生态,地域性漆画特色及现代都昌漆画发展和进步!

农家乐

表现农村家庭主妇养猪致富

金秋时节

表现果农家人金秋收获果实与商家电话联系情景。

虾乐图

画面当中水虾主要运用羽毛自然色彩制作,羽毛色彩斑斓,把虾表现得栩栩如生,使得立体感更加强烈,画面灵动。

鹤明月

丹顶鹤是生活在沼泽或浅水地带的一种大型涉禽,画面中利用羽毛自然色彩做出来这种明月下的美景。

青阳腔后台扮装

记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台化妆穿衣扮装过程。

农村唱大戏

台上热热闹闹,台下拍手叫好——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爱九江采茶戏。

青阳腔:百花赠剑

花亭赠剑定情。

青阳腔:逼嫁

《白兔记》选段,讲述李三娘哥哥李洪一及嫂子逼她另嫁他人,嫌贫爱富。

传承

以市级非遗项目《赣北文人腔吟唱》为创作题材,传承人为弟子讲授文人腔吟唱的要点。

鄱湖西岸

作者用生漆、鸡蛋壳、油画颜料等材料,通过漆画的形式,表现濂溪区乡土风情、鄱湖岸边的少女小憩瞬间,反映了经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的新面貌,歌颂了党的富民政策深入人心。

远去的村落

通过油画的形式,大面积的灰色,表现了很多为了建设和发展已经离我们而去的古村落,反映了当前人民对自己生长的故土无比深沉的爱。

五月初五

《赛龙舟》在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通过农历五月初五赛龙舟这一古老的传统活动,表现了人民群众对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尊重和喜爱。

出装

通过戏曲装扮展现非遗的魅力。

西河新韵

通过儿童展演展现非遗的魅力。

匠心一生薪火相传

通过传承点亮儿童对非遗的认知,从而使非遗代代相传。

传承的力量

通过三代师徒展示传艺、传神、传德三个层面,阐述了继承戏曲文化传统的意蕴与内涵,使之焕发出活跃而长久的生命力。

龙腾-1

《龙》系列是在对板凳龙这个十分具有民俗感的物像经过提炼和加工后,用油画语言和另一种视觉形式创作出的一些作品。

龙腾-3

《龙》系列是在对板凳龙这个十分具有民俗感的物像经过提炼和加工后,用油画语言和另一种视觉形式创作出的一些作品。

守艺人

作品以瑞昌竹编为创作主题。竹编的历史在瑞昌的发展已经超过年。一代代的竹编传承人将这项精湛的传统手工艺不断发扬光大,为守艺人的工匠精神点赞。

瑞昌竹编国家级传承人田先敏

在瑞昌市南义镇,本人有幸一睹非物质文化遗产瑞昌竹编国家级传承人田先敏老师的竹编绝活,正是这手绝活,成就了他独特的竹编艺术,希望借此幅作品记录和宣传,竹编文化永流传。

瑞昌地盘舞

地盘舞又称地盘戏,是瑞昌南义民间接锣敲鼓的一种习俗。本作品利用水彩,诉说着舞者朴实的背影,带着脸谱,利用红黄蓝三原色画出舞动的衣服,表达了人民群众在生产过程中,自娱自乐的一种生活习俗。

瑞昌竹编传承人田先敏

以写实手法表现瑞昌竹编国家级传承人田先敏编制竹编的场景。处理方法是让背景单纯鲜亮,主体表现的厚重和丰富,形成对比,力争生动传神,突出主题。

罗成叫关

《罗成叫关》为西河戏戏剧剧目之一。西河戏又名星子大戏,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语言采用乡音俚语,动作由民间拳术变化而来,有古朴夸张之美,深受民众喜爱,有很强的生命力。

传承-德安潘公戏

年,德安潘公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借此希望潘公戏代代相传。

云香茶雅

德安云香茶制作技艺起源于德安县车桥镇,因盛产云香茶而得名。年德安云香茶制作技艺被列入九江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义门陈(节孝坊)

义门陈氏发源于江西德安县,唐代僖宗御笔亲赠“义门陈氏”匾额。

义门陈·耕读传家

天下第一家,江州义门陈,本作品表达忠孝为本、耕读传家中的耕读传家方向里最早设立“学田制”的书院。

德安乌石清泉

乌石清泉为德安八景之一,在今县城以北,有一村庄叫乌石门,村口有狮象二山,传说由大禹治水时劈开,河西岸有一清泉,碧绿清澈。

西河戏

西河戏系清代德安县高塘乡艺人汤大乐与其兄汤大荣一起创建。

西河戏人物

西河戏根植于德安高塘,人物服装古色古香,表演古朴夸张,姿态优美。

非遗系列-武宁采茶戏

布贴画全凭手工制作,以剪为笔,以布作色,表达出武宁采茶戏水墨画般的意境和水彩般的绚丽。

非遗系列-傩舞众像

傩舞是武宁县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作品采用油画厚重的表现风格,通过表现傩舞的九个形象组合成一幅作品。

云端傩舞

作品结合传统壁画、日本浮世绘以及卡通动漫风格,以纸本综合材料为媒介,以新的形式刻画了华夏文明遗产——古老傩戏武宁戏社火,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记录汉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

十八般武艺

石板画是一种石刻石绘文化,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来描绘武宁非遗传统技艺“十八般武艺”。

榨油坊

武宁传统榨油技艺历史悠久,是市级非遗项目。作者通过油画写意手法,展现了榨油坊的古朴、自然。

武宁采茶戏

木板为纸,烙铁为笔,一勾一画展现武宁采茶戏的灼灼风姿。

花灯下乡

作品取材全丰花灯剧目《县老爷逛修水》,塑造质朴诙谐的舞台形象,表现传承人积极继承创新、热情服务大众的精神。

全丰花灯-十个月摘花等郎来

全丰花灯是修水当地人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各路灯队,四方云集,烛光连天,锣鼓震天,歌吹达曙。无不表达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贡砚的制作

修水贡砚又名赭砚,产于江西省修水县,也是留存至今为数不多的纯手工制作砚台,兼具实用、欣赏、艺术、收藏价值。其制作繁琐,选料精细,造石料、画图、打坯、造型、精雕细刻,最后打磨、上腊或封油,工具之多,制作过程时间之长,均为砚界之翘楚。

花灯戏

以修水国家级非遗全丰花灯表演场景中的人物为主题而创作。

全丰花灯

修水全丰花灯,历史悠久,独具地域特色,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土语土腔,土步土装,花样技艺多样,集灯、戏、舞为一体,高度体现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61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