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丹顶鹤 >> 丹顶鹤的形状 >> 精读史记之周本纪其三
原文:
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妊,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脩古公遗道,笃於行义,诸侯顺之。
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
太伯虞仲意思是:
古公亶父有个大儿子叫太伯,二儿子叫虞仲。正妃太姜生了小儿子季历,季历娶了太妊为妻,她与太姜都是贤妻,太妊生了姬昌,姬昌出生的时候有圣瑞异象发生。(天上飞来一只丹顶鹤,嘴里衔着《丹书》,落在姬昌家把书献给了他。)古公亶父感叹说:“能让我家族兴旺的人,应该是姬昌吧?”长子太伯、次子虞仲知道了古公亶父想要立季历为太子以便把位子传给姬昌,于是二人逃到了荆蛮之地,刺上纹身剪去头发,把位子让给了季历。
古公亶父去世后,季历继位,这就是公季。公季实行发扬古公的遗志,努力施行仁政,诸侯都归顺他。
公季去世,儿子昌继位,这就是西伯。西伯也就是文王,他继承后稷、公刘的遗业,效法古公、公刘的法则,一心一意施行仁政,敬重老人,慈爱晚辈。对贤士谦下有礼,有时到了中午都顾不上吃饭来接待贤士,士人因此都归附他。伯夷、叔齐在孤竹国,听说西伯非常敬重老人,就都去投奔他。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等人都一起归顺了西伯。
想法:
通读此段,唯对两个地方疑惑不解!
一.是西伯姬昌出生时“赤爵衔丹书”的异象,其真实性存疑!因为历史上很多伟人出生时或起事时发生的所谓异象,实际上是后人阿谀奉承之言,或是他本人为了证明自己神权天授的地位而编造的!真正的事实可能就是平平无奇的。
二.是当太伯、虞仲知道了古公亶父想要把位子传给季历后,就逃到了荆蛮之地,还改头换面,以表决心。我觉得如果不想继位或者为了尊重父亲的选择不能继位的话,大可光明正大的说出来,为何要“亡”,也就是“逃跑”呢?想不通!查阅资料后,也看到了三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二人并不是逃跑,而是奉父命到蛮夷之地殖民去了,积蓄力量为对抗商朝做准备。
另一种观点认为,太伯和虞仲是带领部分周族人秘密转移到了荆蛮之地,并且建立了“虞国”,为日后周统一天下做准备,留后手。
宋代大儒朱熹则认为,太伯和虞仲的出走的原因是他们不同意父亲古公亶父想要灭商的决定。因为他们认为人要遵从君臣纲常伦理,不能背叛、忤逆,劝又劝不听,所以没办法,只能出走,至少眼不见心不烦。因《左传》中说“太伯不从,是以不嗣。”可见太伯是不遵从命令,所以不嗣的。
我认为无论哪一种观点,司马迁老先生在这里用一个“亡”字来描述太伯和虞仲的离开都似乎不太妥当!愚见!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