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丹顶鹤 >> 丹顶鹤的形状 >> 爷爷是中国第一代守鹤人,女儿和儿子因丹顶
苏轼在其前赤壁赋中说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地球在这茫茫宇宙之中,只不过是渺渺一颗星球,而我们人类于这地球,也不过一个蜉蝣。
地球经过几亿年的变迁,从沧海到桑田,才给我们创造了适合人类宜居以及其他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但是随着人类无休止地对大自然进行索取,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让有些动物的生态栖息地不再适合他们生存,甚至让他们变成了濒危灭绝的动物。
到了这个时候,我们终于想起来弥补,要好好保护环境,保护动物,开始采取措施了。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据我们所知,在全世界范围内到年截止,丹顶鹤只有只左右,在中国越冬的大概有只。
所以对于保护丹顶鹤以及保护它们生态栖息地十分重视,年由于人类疏于保护,丹顶鹤濒临灭绝,于是国家开始筹备建立自然保护区,以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动物。
鹤有丹顶,人有丹心,守护的开始
在黑龙江一个偏远的地区,有一片湿地,那里有一个普普通通的渔民叫徐铁林,有一次偶然遇到了受伤的丹顶鹤,救助了它们进而与丹顶鹤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国于年,建立了黑龙江扎龙自然生态保护区,在建立之初,物资匮乏,人力物力都几乎没有。在当时徐铁林就把自己房屋贡献出来作为集体宿舍给保护人员用,而且夫妻两人也都共同加入了保护丹顶鹤的大军中。
丹顶鹤生性敏感,怕人,但是由于徐铁林多次救助过丹顶鹤,得到了它们的信任,才为后面丹顶鹤的培育做出来铺垫。丹顶鹤孵化条件十分苛刻,尤其是野生的丹顶鹤,孵化条件就尤为重要。
在徐铁林的不懈努力下,成功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他成为了第一代“养鹤人”。
徐铁林在这片平方的湿地中,每一处都留下了他的脚印,他不怕困难,不怕吃苦,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丹顶鹤们,春天迎接它们的到来,冬天安全地送走它们。让它们得以繁衍生息,让它们懂得归家。
遗憾的到来
徐铁林夫妇与丹顶鹤的相处之道,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它们的女儿,徐秀娟从小就和丹顶鹤们成为了好朋友,一直帮父亲一起照顾小鹤,因此对丹顶鹤也产生了浓烈的热爱之情。在这种情愫中,徐秀娟长大后就开始了她的护鹤生涯。
刚开始徐铁林是十分不愿意一个女孩子来干这个的,因为他深知护鹤的辛酸与苦难。但是拗不过自己的孩子热爱而妥协了,但是他没有想到他的妥协带来了什么?
徐秀娟十分努力苛刻,独立完成了学业后,还自费到东北林业大学学习野生动物保护知识,为了更好的让丹顶鹤得以繁殖,这些学费都是她每一滴血汇流而成的,她为了去凑学费去卖了血。
这种中国式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我想她一定不是为了自己,她脑袋里想的是丹顶鹤是国家的,她答应了就一定要保护好,不能辜负国家的信任,要保护好国家的财产。
徐秀娟学习归来以后,自创了一种人工孵化+野外散养的半野化饲养模式,这种方式照顾丹顶鹤非常辛苦,但是十分有效,她将孵化成功率提高到了百分之百,这样的成功让所有人都为之鼓掌。
但是好景不长,在一次不注意中,有两只小鹤趁她在忙的时候偷偷溜走了,徐秀娟就四处寻找,在大家的帮助下找回了一只,但是另外一只怎么也找不到,眼看天就黑了,大家就说第二天天亮再找.但是徐秀娟实在是放心不下,晚饭都没有吃,就出去找,彻夜未归,家人十分担心,便发动大家去找人,在河里发现了她,原来她在找鹤的途中,不小心失足落河了。
这可是令两位老人伤心不已,让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事情竟然发生在这一家人身上,徐铁林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作为守鹤人却没有守住自己的女儿。这花儿一般的女儿就定格在了二十多岁的年纪,永远地逝去了。
再续前缘,不了情
女儿的死让徐铁林夫妇两个人痛彻心扉,本以为他们与丹顶鹤的缘分就此中断了,但是他们的儿子,徐秀娟的哥哥义无反顾的回来扎龙扎根了,为妹妹继续守护她最爱的丹顶鹤。
徐建峰在芦苇荡里一待就是一天,因为丹顶鹤的孵化容不得半点失误,没办法,徐建峰不得不一天一天地去守护丹顶鹤。在这每天的守护中,徐建峰在一次巡视的过程中因为疲劳过度,骑摩托车掉进了沼泽里,也失去了生命。
这是徐家为了守护丹顶鹤失去的第二条生命了,这在27年后又给了二老一个沉重的打击,这样彻骨的痛他们再也承受不住了。这样平凡的人,为了国家,为了环保事业,把自己的生命都奉献出来了。
人们总说好人不长命,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不公平的,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但是我们能做的只能去接受,但是在我们接受之后,我们要懂得珍惜生命,热爱自然,是这一家平凡的人奉献了生命让我们懂得了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重要。
在得知了父亲的死讯,父亲离开后,徐铁林的孙女徐卓毅然决然地转学到东北林大野生动物系学习。回到了扎龙,结果了两代人的接力棒,成为第三代守鹤人。徐卓觉得只有在这里才能找回安宁,感觉姑姑和父亲从未离去。
这样伟大又平凡的一家人,让我们明白了中国人的精神,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他们更是用实际行动在时刻提醒我们要爱护这个世界,爱护任何生命,守护住我们的家园,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啊。
文/史海观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