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https://m.39.net/disease/a_5496912.html东北网3月3日讯林甸,盛产芦苇。县域内,有苇面积34.2万亩。林甸的芦苇长得好,挺、直、高、密。更神奇的是,它还会“唱歌”。且春夏秋冬各有“曲调”。哪个季节,人家都不“白唱”。一张嘴,钞票就呼呼来。 春夏之际哼小调林甸的芦苇,大都长在湿地。开春,芦苇一返青,就向南方隔空“吟唱”:归来吧,归来呦,浪迹天涯的游子……丹顶鹤、东方白鹳、野鸭、苍鹭、白鹭、灰鹤等水禽水鸟,循声而归。嘹亮的鹤鸣,喁喁的鸭语,清脆的鸥叫,让寂静了一个冬天的湿地,立刻生动起来。待芦苇茂密成海,水禽水鸟们便钻进芦荡,搭窝建巢,生儿育女。既安全,又有丰富的食物。用不了多久,它们便携家带口,白天钻出芦荡,在明水间游弋、嬉戏、觅食。夜晚,再回到密苇间休息。这种生动的画面,便构成了美丽的湿地风光。此时,芦苇的歌唱,又变了内容。夏日的熏风中,它一边摇曳舞蹈,一边浅吟低唱。唱的是:《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于是,四面八方的游人,纷纷赶赴林甸。湿地荡舟,苇海观鹤。大把的钞票,便扔在了林甸。据年统计,全年来林甸旅游的人,超过万。旅游收入十多个亿。其中,至少有一百万人是奔湿地风光来的。设想,如果没有芦苇,这湿地风光,该减色到何等程度?芦苇和湿地,彼此相互成全。如果,把湿地比作舞台,芦苇,就是最抢镜的大腕演员。没有芦苇,水禽水鸟们不会把湿地当成快乐老家。没有湿地,林甸的芦苇,也不会如此茂密挺直。有点像雪和梅花吧?“有雪无梅不精神,有梅无雪俗了人……” 艺术王国咏《阳春》入冬,候鸟南归,湿地静音。这时的芦苇,也该“消停”了吧?恰恰相反。林甸的芦苇,越到冬天,反而“唱”得越欢。而且,在不同人的手里,还“唱”不同的歌。在画家的手里,它唱《阳春白雪》。魏立春,原来是林甸一所学校的美术老师。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在带学生去芦苇丛写生时,突发奇想:能不能用芦苇做点东西?他把这个想法,当成作业布置给学生。几天后,学生们将作业交了上来。有芦苇编制的小鸭子、金葫芦、还有简单的苇画。可谓五花八门。看着孩子们的作品,魏立春灵感大发。从那时起,他开始尝试用芦苇作画。他借鉴了麦秆画的技术,将芦苇经过挑选、浸泡、熨烫,加上切、削、片、粘等工序,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芦苇画,就呈现在人们面前。观者无不赞叹:漂亮!林甸芦苇画,就此诞生。随后,魏立春就建了个“林甸职教中心工艺品厂”。高峰时,芦苇画一年创造的产值达多万元。年,林甸芦苇画工艺,被列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曾被当做《下里巴人》的芦苇,经林甸人的巧手拨弄,就华丽变身为《阳春白雪》。现在,林甸县专门搞芦苇画工作室就有七八家。前不久,新华社客户端,还刊发了题为《中国画家为芦苇赋予“新生命”》一文,讲述的就是魏立春用芦苇作画的事。目前,魏立春已有多幅芦苇画,被传播到俄罗斯、日本、瑞典等10多个国家。现在,他正和学生们创作《水浒》系列人物芦苇画。一百单八将,已完成了40多个。 漂洋过海唱《大风》如果,要认为林甸芦苇就以上这点“出息”,那可就大错了。林甸县鹤鸣湖镇南岗村,有多户人家。“玩”苇子的,就有多户。人家,把芦苇“玩”出了“花儿”。芦苇,被他们分成了三六九等。最好的挑出来,编精品苇帘儿、苇席。漂洋过海,给老外当屏风等高档装饰品。去美国,去荷兰,去意大利。或者,做成苇把儿,也出口。主要去韩国、日本。林甸芦苇,漂洋过海,唱起了雄壮的《大风歌》。次等的,也做成苇帘儿、苇席。国内销售,“南下”去山东、河北。给人家当苫布用。再次的,也去河北等地,当造纸原料。最“次”的,打包,送到周边县城当燃料。芦苇一碗饭,吃肥南岗人。割苇子,算是比较简单的活儿。干一天,就能挣元到元。装车压杠,需要点技术,一天也能赚元左右。扒苇子皮,听着复杂,其实简单。一抱抱苇子往机器上扔就是。一天下来,也能“逗”个一百大多。妇女们,弄台机器,在家打苇帘。不耽误做饭,不耽误喂鸡鸭鹅狗,一天也能挣个四五十块。而且,干这些活儿,都是在农闲时。南岗村支部书记于健告诉记者,村里专门成立了芦苇经销专业合作社。能干的人,在不耽误种地做家务的情况下,每年从芦苇这儿就能赚三万多块。村民们,每年吃芦苇饭,就能吃出0多万的产值。村民张宝库和张艳波是两口子,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自从加入村里的芦苇合作社,张宝库负责压杠、扒苇皮;张艳波在家打苇帘,生活过得越来越好。张艳波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打一片2.2米的苇帘,加工费是2元,一天啥也不耽误,就能打20多片,四五十元到手。大冬天的,干啥能挣这么多钱啊。” 偶然趟出致富路说起南岗的芦苇,不得不提一个人。这人,叫戚志义。南岗的芦苇能成“气候”,跟他关系很大。而他涉足芦苇纯属偶然。0年12月的一个傍晚,戚志义在村子里溜达,看到一个拎着黑皮包的天津人,向他打听谁家卖芦苇。那时候的芦苇,没人看得上眼。谁家盖房子、编炕席时,才能想起它。剩下的,基本就烧了。由于天色已晚,加上没有返回县里的车。仁义的戚志义便邀这个人来到家里,炒了几个鸡蛋,再加一盘土豆片,俩人开始边喝边唠。听天津人一唠,戚志义发现,在他们眼里一文不值的芦苇,竟然是个宝贝。第二天,戚志义陪着天津人,在附近几个村一通转悠,谈好了买苇子的事,天津人就走了。看戚志义实诚,天津人让他做起了“经纪人”。一般的发货,天津人不过来,委托戚志义全权办理。那一年,经戚志义的手,给天津人发了多车的芦苇。佣金,就挣了一大笔。轻车熟路后,他开始自己“单飞”。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全国做苇业加工的,大都知道林甸县有个“小义”。当时,戚志义所做的,也不过是整车运输。芦苇,大多是送到纸厂造纸。几年前,当“戚小义”的名气越来越大后,有人找上门来:“如果能加工苇帘的话,可以出口赚钱。”山东、河北一通考察下来,戚志义下了决心。咱林甸有资源,再加上有出口的路子,为何不试一下?于是,他买了50多台苇帘编织机,开始尝试编苇帘。这一试,挺挣钱。他就琢磨往大扯上整。他把这个项目,报到了县里。县里一调研,这项目行。既能让芦苇资源升值,又能带动村民致富。县委书记、县长都对这个项目很重视。不仅常来南岗村转,县长还亲自考察市场。回来后,给他们拨了多台编织机等设备。从此,芦苇合作社,如虎添翼。荷兰、美国、意大利的订单,雪片般飞往南岗。年,仅苇帘的订单,就多万片。“县里对我可好了,开常委会我还去过好几次呢。”戚志义向记者炫耀。“可别吹了,那是县里研究芦苇发展前景。”村书记于健揭了他的底。其实,“戚小义”吹牛,还真有资本。去年一年,销售芦苇就达多吨。他赚得盆满钵溢,南岗村民,也跟着赚了不少。记者了解到,靠芦苇赚钱的,不仅是南岗村。鹤鸣湖镇附近7个村都把芦苇当成了摇钱树。花园镇的一些村子,芦苇经济也在升温。小曲小调也好,豪气的《大风歌》也罢,林甸芦苇,唱来的都是实实在在的钞票。在林甸经济的交响乐中,已经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8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