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新华社哈尔滨6月1日电(记者陈聪、王建、梁冬)5月31日上午11时,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观鹤台前,一位饲养员向人们挥动一面红色小旗。不一会儿,一群头顶红冠的丹顶鹤便飞了出来,展翅在空中飞舞鸣叫。归来后,四位饲养员各提一桶小鱼,将小鱼抛向空中。丹顶鹤朝食物奔来,尖嘴衔食,享受着“奖励”。扎龙湿地的饲养员将小鱼抛向空中,丹顶鹤尖嘴衔食,享受着“奖励”。新华社记者王建摄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芦苇沼泽为主的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亦称扎龙湿地。在中国首部湿地保护方面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6月1日施行之际,新华社记者走进湿地面积亚洲最大、世界第四的扎龙湿地,感受着丹顶鹤在这里的诗意栖居。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湿地,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扎龙湿地的丹顶鹤在水中觅食。新华社记者王建摄由于历史原因,扎龙湿地核心区内生活着数千名以割苇草、打鱼、种田为生的村民。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扎龙湿地水草丰美、芦苇荡漾、百鸟低飞、流水潺潺。然而随着湿地内居住的人员增多,苇塘逐渐干涸,湿地因缺水受到威胁。为防止湿地退化,扎龙湿地自年起建立湿地长效补水机制,年筹措专项资金万元,有计划实施人工补水。黑龙江省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郭玉航说,目前,保护区从附近的河流引水至扎龙湿地,累计补水量已超过30亿立方米,保证了扎龙湿地水量充盈,为丹顶鹤等珍稀水禽营造适宜栖息地。芦苇,是丹顶鹤的巢区,也是它们为了躲避人类干扰最好的隐身之处。以前村里人割苇子,就像“剃光头”,丹顶鹤想找个筑巢的地方都不容易,这对它们的栖息造成很大影响。年底,扎龙湿地开始采取芦苇征租的方式,持续实施湿地修复预留苇带项目,给农民相应的补偿保留芦苇资源。目前,有关方面在扎龙湿地累计投入生态修复补偿资金近万元,保留芦苇带1.6万亩。与此同时,扎龙湿地还实施了核心区居民搬迁工程,共户、人完成搬迁任务,“人鸟争地”问题得到缓解。如今,扎龙湿地已形成中国专门以鹤类等大型珍稀水禽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野生丹顶鹤繁殖栖息地和人工孵化丹顶鹤基地,被称为中国的“丹顶鹤故乡”。人称“鹤爸爸”的徐惠,在“鹤乡”已做了16年的饲养员,主要负责喂食和监测放归野外的丹顶鹤,是“鹤乡”生态环境建设的见证者。“丹顶鹤就像我的孩子,每天看不到它们我就难受。”徐惠说,闲暇之余,他用镜头记录下丹顶鹤的点点滴滴。从人工繁育到野化放归,徐惠和其他工作人员正在努力推动世界丹顶鹤野生种群的壮大和物种保护。扎龙湿地的丹顶鹤守护刚出生的“鹤宝宝”。新华社记者王建摄年扎龙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初,工作人员就用土法火炕孵化鸭雏鹅雏的技术,在家里的炕上孵化小鹤。近年来,将笼养丹顶鹤进一步野化后补充到野生丹顶鹤种群中,成为当地新的探索。经过40多年的实践,扎龙湿地逐渐摸索采用“放飞逃逸”和“半散养”方式开展丹顶鹤野化工作。目前,扎龙湿地已成功监测野化丹顶鹤迁徙数据20条,年野化数量10余只,累计有余只散养鹤后代补充到野生丹顶鹤种群中。“扎龙野生丹顶鹤种群近只,累计人工繁育丹顶鹤余只。”郭玉航说,到了秋季,丹顶鹤从扎龙迁徙到黄河入海口、江苏盐城等地越冬。扎龙湿地的丹顶鹤在空中翱翔。新华社记者王建摄扎龙的湿地保护实践,是黑龙江不断加强湿地保护的缩影。黑龙江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强化湿地保护,年出台《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系国内首部湿地保护的地方法规。目前黑龙江省共有国际重要湿地10处,数量位居全国首位。从“人鸟争地”到“人鸟相互成就”,再到野生鸟类种群不断壮大,黑龙江湿地生态保护的实践,增强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期待。用徐惠的话说,就是“人鹤关系比过去更和谐了”。视频记者:唐铁富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7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