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顶鹤

一代建设者讲述大熊猫繁育基地背后故事开发

发布时间:2022/11/14 8:26:04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刘璐北京报道

7月7日,中宣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请林草行业党员代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侯蓉讲述“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绿色使命”故事。

侯蓉,现任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现场侯蓉向众人展示了一张照片,照片中是成都大熊猫基地繁育成活的一只大熊猫。侯蓉目前的工作是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繁育研究,在过去二十几年的努力中,成都大熊猫的种群从年的18只已发展到去年年底的只。

巧合入行自学繁殖

二十年前在一个机缘巧合下,侯蓉获得了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工作的机会。但作为一名刚刚毕业,动物传染病专业的学生,忽然从事繁殖方向的研究,侯蓉一时间有些不适应。怎么办?“就只有硬着头皮学,一个是自学,一个是找专家学,当时跑了好多实验室,到实验室去学。”

“如果说这些年来我有哪些工作经历可以与大家分享的,我觉得这些年来,整体就是一个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

侯蓉介绍,实验室刚成立没有人手,科技科算上自己就两个人,“我们需要把以前老的办公室改成实验室,实验台、实验室都是我手绘改造的图纸。无菌间,是我跪在地板上一寸一寸地反反复复把地板擦出来的。”

侯蓉回忆,当时的困难很多,“实验室进口了一批设备,说明书全是英文,但我不懂英文,我从中学、大学到研究生学的都是俄语,怎么办?就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查,一句话一句话地啃,一段一段地去读,直到把所有的英文说明书读懂。”

侯蓉说,这些年以来,无论是创建研究中心,还是探索大熊猫的生殖奥秘,无论是解决大熊猫疾病的难题,还是想尽办法来保存大熊猫的遗传资源,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怀有高度的责任心。除此以外,非常重要的就是需要有“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侯蓉认为,从事科研工作,最重要的是必须以问题为导向。“科研价值需要体现在科研成果、回到实践中,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的科研目标。秉持着这样的理念,我们的科研成果不仅应用到大熊猫的保护上面,还推广应用到华南虎、小熊猫、丹顶鹤、绿尾虹雉、赤斑狞等其他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方面。”

目前,侯蓉已连任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在做代表期间,她着力推动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防疫法》等与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修订。

二十年大熊猫保护计划死亡率降至1.9%

二十多年来侯蓉一直参与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近年来国家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取得了瞩目成就,这让侯蓉有很多感触。

“公众认知上,保护意识显著提升,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个理念从老人到小孩都知道。”

在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上,侯蓉举例,80年代曾做过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当时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只有只,年开始第四次大熊猫野外调查,发现野生大熊猫数量已明显恢复,恢复到只。从圈养大熊猫来讲,年当时圈养大熊猫的数量只有只,到去年年底为止圈养大熊猫的数量已经达到了只,是年的6倍多。“大熊猫是我们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成就的一个缩影。”

侯蓉在会上分享了成都熊猫基地20多年的变化,“年,我刚到成都熊猫基地,当时熊猫基地和成都动物园两个基地加起来熊猫数量只有18只,而这18只当中有三分之一是病猫,这是非常严重的病,叫营养不良综合征。当时做了一个调查,在全国范围内这个病的发病率达到了15%。”

除了生病,大熊猫的死亡率也非常高,“我们做过一个统计,从年到年,大熊猫平均每年年均死亡率有10%,但大熊猫每年的净增长率是1.04%,这是什么概念?就是平均每年净增长的大熊猫数量只有不到1只,平均下来只有0.85只。

除此,当时办公的条件也非常差,人员严重不足,全单位只有一台电脑,但经过20多年发展,无论是研究条件、研究平台和研究成绩,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研究的平台来说,侯蓉介绍,现已建成四川省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年被科技部命名为科技部和四川省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还建成了博士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还有四川省和科技部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近年的发展中,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也从过去的2人,发展到现在人左右研究团队的规模。

从取得的研究成果来说,目前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有73项,发表论文近四百篇,取得专利大概46项,其中主要是发明专利。

侯蓉认为,取得专利发明核心是要应用,“我们把专利成果转化应用到大熊猫上,核心是解决了大熊猫从繁殖到种群遗传管理到健康管理的关键技术难题。现在大熊猫的种群增长率,从过去的1.04%提高到了12%,是过去的12倍。大熊猫的死亡率,过去达到了10%,现在降到了1.9%。大熊猫的平均期望寿命延长了近10岁。”

侯蓉自豪地说,“这是非常巨大的改变,在这些改变的基础上,成都大熊猫种群才可能从18只发展到了只。在这个种群的发展过程中,大熊猫的遗传状况良好,保持了良好的遗传质量。不仅在大熊猫的数量上,在大熊猫国际合作繁育上,成绩同样瞩目,在北美包括加拿大、美国、欧洲,包括法国、德国、西班牙,在亚洲的日本,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大熊猫全部繁育成功,总共在境外繁育成活的大熊猫数量达到34只。”

开发DNA分子标记为熊猫找爸爸

侯蓉介绍,当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分成三个层面,一是遗传多样性,二是物种多样性,三是生态系统多样性。“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从事和涉及的主要是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在大熊猫上面,我们设定的一个目标就是大熊猫遗传多样性保护,把它作为我们核心的保护目标。”

侯蓉提到,大熊猫有一个特殊的婚配方式,就是多雄配多雌,一个雌性大熊猫可以和多个雄性大熊猫进行交配,交配完之后,最后生下的后代问题就来了,不知道谁是亲生父亲,怎么办?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开发了很多很可靠的DNA分子标记,可以通过这个技术把大熊猫的真实父亲找出来。现在我们总共对超过只大熊猫完成了亲子鉴定,这些鉴定结果已进入大熊猫的国际谱系,利用这个国际谱系,我们再实施大熊猫的种群遗传管理,所以目前圈养大熊猫遗传多样性保持是良好的,是活体保存。”

除此,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还建了大熊猫基因库,把大熊猫珍贵的遗传资源保存下来,现存放的雄性个体超过30只,很多雄性个体已经死去,可是它的精液还存在精子库里,可以继续繁衍后代。“我们把大熊猫的身体细胞保存下来,还保存了大熊猫的系列干细胞,各种类型的干细胞都有,包括有骨髓的、脐带的和其他组织的干细胞,我们都保存在基因资源库里,希望把大熊猫的基因资源做永久保存。”侯蓉说。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侯蓉发言中还呼吁,“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尤其是年轻人,能够顺应国家大势发展,顺应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加入这个行业里来,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234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