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丹顶鹤 >> 丹顶鹤的习性 >> 看湖南媒体如何报道黄三角观鸟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11月14日,全球候鸟跟踪守护行动组驶抵期待已久的山东东营市黄河三角洲,深入黄河入海口。这里的候鸟动辄数以万计,场面之壮观,让人叹为观止。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入海处,总面积15.3万公顷,是中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保存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也凭借咸淡水交汇的优良环境,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路线上重要的中转站。
近年来,随着黄河口湿地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候鸟在这里停歇、安家。据统计,保护区内迁徙、中转、栖息的鸟类有种,越冬鸟类种群和数量均呈上升趋势,每年在这里越冬、繁殖、栖息的鸟类达余万只,故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7时,鸟类专家周海翔跟着他追踪的白鹤“吉吉”和“吉姆”的信号,奔向黄河故道中桥附近的平原。这里属于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离核心区相隔约5公里,但“吉吉”和“吉姆”从13日晚上开始就停留在此地休息。
不久,湖南志愿者周自然和江西摄影家王榄华拐进河口区仙河镇一个名叫“十八户屋子”的村庄,周自然突然停车,惊喜地叫道:“老王快看,白头鹤!”
就在他们右前方的麦地里,一群白头鹤正在觅食,身躯像黑山羊一样大。
他们十分兴奋,架起长焦,一阵狂拍。
“是3个家庭,有6只成年鹤、3只幼鹤。”
镜头缓缓地向前推移,他们又看到3只白鹤和3只灰鹤。其中的一只灰鹤像“熊孩子”一样试图接近白鹤一家,被白鹤一家不断地驱赶;但是,灰鹤像是觉得白鹤那里的食物更多,总是不离开。而它的家庭另外两名成员,则无动于衷,安静地在另外一处觅食,场面十分有趣。
“快看,右边麦田的远处,大群的灰鹤。”王榄华兴奋地说。
用望远镜望去,麦田的镜头密密麻麻的灰鹤延绵多米,有的觅食,有的站立,还有的互相争执。
“这里的鹤很多!”周自然在对讲机里通报。鸟类专家周海翔,摄影家徐谭、冯景智、李剑志、李振文、刘丽等赶了过来。周海翔仔细辨别白鹤家庭中是否有他追踪的“吉吉”的身影。“‘吉吉’7点还在对岸。如果要觅食,应该就在路两侧的鹤群里。”
王榄华说,这个群里,有只灰鹤、12只白鹤、3只白头鹤,还有多只大雁。但是,没有戴跟踪器的,说明“吉吉”不在这个群体。
这时,大家看到马路对面不时地有大群的鹤群和大雁起降,大家悄悄地退出来,对对面的麦地进行观察。
辽阔的平原上,冬小麦已长出一指高,一片碧绿,一棵大树遥遥立在阳光下。周海翔指着大树告诉记者,年,就在树底下发生了一起8只白鹤中毒的事件;而现在,鹤类又在这个地方栖息。
记者觉得,鹤一点也不记仇,还傻得可爱又令人心疼。“只要是没有人为投毒,这个地方就是安全的。”周海翔道。
正说着话,两群豆雁排着不同队列从西北方向飞过来。“这里的雁可真多!”摄影家王敏自言自语。
“就这个区域约一平方公里的麦田内,共发现只白鹤、多只灰鹤和多只大雁。”周海翔对发现的候鸟进行了初步统计。王榄华补充道:“我数了两遍,有56只幼鹤。这说明达到了10%的成幼比,这群白鹤今年的繁殖成功率比较高。”
出村路上,周海翔、周自然遇见一位名叫许孝进的大爷,下车与大爷寒暄:“地里这么多鸟,您认识吗?”
“认识,有白鹤、大雁、天鹅。”
“候鸟会影响小麦生长吗?”
“它们会吃小麦。但我们不赶它,开春后小麦会长得更好。”许大爷乐呵呵地说。
周自然拿出“跟着大雁去迁徙”的宣传册,给许大爷介绍候鸟跟踪守护行动的意义,请他一起守护鸟儿。
日落江城闻捣衣,长空杳杳雁南飞。这时,一群大雁“嘎嘎”着从头顶飞过。“别看你们在这里叫得欢,最终还是要回到我们洞庭湖。我们就是来接你们的。”岳阳电视台记者严钦海把大雁都拍进镜头里,还跟大雁说上了悄悄话。
“黄河三角洲地大物博,候鸟的地盘大、食物丰富,而且当地农业生产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不仅使人类活动频率大大降低,而且机械化收割作物能在地里残留较多粮食颗粒,给候鸟提供越冬食物,可谓一举两得。”观鸟之余,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王相辉不禁思考起如何在洞庭湖区同样实现“三农”与候鸟共存的和谐状态。
当天下午,车队离开农区,深入黄河入海口湿地。这里有着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奔腾的黄河之水每年携带10多亿吨泥沙,形成13.8平方公里的新的冲积平原。
平原之上,芦花飘飘,大雁、灰鹤、白鹤、丹顶鹤、东方白鹳等成群结队腾空飞翔,叫声此起彼伏,志愿者们“乐不思行”。为了不惊扰鸟儿,大伙把自己伪装成了“特种兵”,“潜伏”成了邱少云。
广阔而纵横交错的湿地中,周自然的车“迷失”掉了队,却意外在路边10米开外的地里发现了4只丹顶鹤。这令他们无比激动。“这是世界上离野生丹顶鹤最近的地方!”周自然感叹。
楼倚暮云初见雁,漫道行人雁后归。夜色渐渐笼罩湿地,一群又一群白鹤和大雁往核心区方向飞翔。“他们要回家过夜啦!我们也要收队了。”周海翔静静望着白鹤,知道它们将在湿地深处找到最安全的家……
(作者徐亚平张为)
责任编辑:刘蓬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