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东湖,水光潋滟,草木斑斓,飞鸟翔集。11月5日至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国际湿地城市”武汉设主会场举行。这是我国首次承办《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本届大会的主题,也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景。作为生态领域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本届大会将为全球湿地保护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擘画新蓝图。02:34大美如画、锦绣如屏,涵养自然之美鹿鸣呦呦,鹭鸟伴飞。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也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栖息之地,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一群麋鹿在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活动(年5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湿地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多次强调湿地的重要性。广袤湿地,多彩多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些来自几千年前《诗经》的经典诗句,充满湿地的身影,有古老的河流、斑斓的湖泊、神秘的沼泽、浪漫的海滨。翻开中国的“山水图”,辽阔的疆域、多样的气候、复杂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万公顷湿地和多元的湿地类型。从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到高原群山间的青海湖,从北温带湖沼苇草遍布的黑龙江扎龙到热带红树林茂密的海南东寨港……依托丰富的湿地资源,中国建立起余处湿地公园。《湿地公约》认证的43个“国际湿地城市”中,中国13个城市入选,是全球入选“国际湿地城市”数量最多的国家。麋鹿在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活动(年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绿色湿地,万物芳华——加入《湿地公约》3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秉持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将重要湿地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把湿地列为一级地类,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近10年,我国累计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多个,新增和修复湿地80余万公顷。年起,湖南在湘江流域8市启动退耕还林还湿试点,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湿面积3.85万亩。活力湿地,生机搏动——有力的保护让中国湿地显现出更多活力,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在湖北省宜昌市江边,长江江豚在水中嬉戏(年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长江沿线,“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频繁亮相;渤海之滨,在辽宁盘锦湿地可观测到的黑嘴鸥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的千余只增长到目前的上万只;高原湖泊滇池畔,红嘴鸥已连续30余年从遥远的西伯利亚等地飞往昆明越冬。一群小天鹅和豆雁在洞庭湖的一处湿地生境修复工程实验区内飞翔(年2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尕摄在中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10年来,增加了近种动植物,成为飞鸟、鱼类、昆虫和草木的天堂。年8月22日拍摄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类似的故事在中国各处湿地都在发生,一幅幅生态画卷徐徐铺展开来。珍爱湿地、守护未来,润泽和谐之美在黑龙江扎龙湿地,多年来,通过采取长效补水机制、生态移民搬迁等方式,这里的丹顶鹤野生种群不断壮大。从“人鸟相争”到“人鸟相亲”,反映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期待。丹顶鹤在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由翱翔(6月15日摄)。新华社发(宋燕军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湿地保护顶层设计不断健全——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湿地保护被纳入《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等文件出台,国家和省级层面累计建立97项湿地相关制度,初步形成了湿地保护政策制度体系。今年6月1日,中国首部专门保护湿地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施行,全国28个省(区、市)先后出台了湿地保护条例和办法,共同构建起湿地保护管理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保护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建立分级分类管理体系,中国共有国际重要湿地64处、国家重要湿地29处、省级重要湿地处,设立国家湿地公园处。这是中国湿地的家底,也是中国持续推进生态保护的成果。作为全球首个完成三次全国湿地调查的国家,中国各地建立了湿地调查监测野外台站、实时监控和信息管理平台,并将逐步纳入国家林草生态感知系统,实现监测监管一体化,湿地科技支撑能力持续增强。绿色发展全民共享——11月5日,市民在武汉东湖风景区游玩。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东湖,叠翠流金。前来赏玩的游客络绎不绝,沿绿道骑行,看鱼鸥嬉戏,享湖光山水。“以前污染严重时,水是臭的,现在环境好、风景美。”在武汉洪山区东湖风景区街道湖光村生活了40余年的村民钱云说。武汉沉湖湿地上空鸟儿翔集(10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伍志尊摄33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公里的东湖绿道……随着生态改善,东湖化身“城市绿心”,将湿地融入城市生活,去年一年接待游客万人次。武汉东湖一景(10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程敏摄保护湿地在中国已成全社会共识,更多的湿地也由此成为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约90%的国家湿地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中国智慧、世界贡献,和合共生之美“我们要深化认识、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的视频致辞中指出,“我们要凝聚珍爱湿地全球共识”“我们要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进程”“我们要增进湿地惠民全球福祉”。共筑生态文明之基,这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30年来,中国努力践行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加大立法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传、国际合作等力度,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对湿地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种需求,有力地支撑了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前不久,中国制定了《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中国将陆续设立一批国家公园,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把约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谈及中国湿地保护,《湿地公约》秘书长穆松达·蒙巴说,在有关立法等推动下,中国已有一半以上湿地受到某种形式的保护,如成为国家公园、社区公园等。当其他缔约方看到中国的这种引领作用时就会明白,为何湿地保护如此重要,因为湿地保护也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美好家园,这是中国向世界展现的大国担当。以红树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内,黄嘴白鹭舒展优雅身姿,轻轻栖停于郁郁葱葱的树冠上……周围的居民说,能重新看到这种珍稀鸟儿,得益于当地红树林重现生机。一只白鹭在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休息(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红树林被誉为“海岸卫士”,但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全世界红树林的面积正以年均1%的速度减少。通过持续加强保护和修复,中国现有红树林地面积2.71万公顷,是世界上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少数国家之一。作为本届大会的议程之一,大会将积极争取中外各方支持,推动在中国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作为全球红树林保护国际合作的重要基地和科研平台。“中国的湿地保护成就在全世界有目共睹,正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大学教授袁兴中说。年,中国起草的《小微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决议草案》在《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顺利通过。这是我国加入《湿地公约》后,首次向《湿地公约》提交决议草案并顺利通过。小微湿地独特的生态功能,得到国际社会更为广泛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8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