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顶鹤

葡萄美酒夜光杯胡汉的民族融合,都在大

发布时间:2023/5/9 15:04:12   
北京中科白癫分医院 https://yiyuan.99.com.cn/bjzkbdfyy/

引言

唐朝是一个十分浪漫的朝代,在该时期,涌现了许多极具“浪漫”气质的诗人们。唐朝的国风和往朝不同,他们善于接纳“外人”,不排斥、不挤兑外来文化。李世民说:“自古皆贵华夏而轻夷狄,朕爱之如一”,这是一种文化高度自信的表现,。

唐朝开明的国风,让越来越多的胡人们,牵着骆驼,骑着马,来到繁华的长安。外来文化的涌入,受到了唐人们热情的欢迎,“胡风”和汉唐的本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唐朝独有的特色气象。其中,贯穿华夏历史的酒文化,也在该时期发生了重大转变。

一、唐人尚武也尚酒,大唐盛世也是“诗酒盛世”

“酒”在我国历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关于酒的起源众说纷纭,已经无可考证。有个比较有意思的说法:猿猴将吃不完的水果和花卉丢在了一汪泉水里,产生了“酒”。无论这是事实还是传说,都足以说明酒的来历足够神秘足够具有灵气。

在唐以前,酒就是英雄们的绝佳伴侣了:关羽温酒斩华雄;青梅温酒论英雄;曹操在微醺之际,吟唱出了流传千古的诗词:“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唐人尚武,即使是女儿家,也爱穿胡裙,骑大马。在这么一个“豪气冲天”的朝代,怎么能没有酒呢?唐人对酒的喜爱,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

著名的大诗人李白,在入仕无门的时候,终日醉酒于市井,在无数个慢慢长夜里,李白靠在长安的坊墙边“举杯邀月”;唐朝诗人陆龟蒙在听说朝廷解放私酿,高兴得立马回家呼唤家人出来酿酒,“近闻天子诏,复许私酝酿。促使舂酒材,呼儿具盆盎。宵长拥吟褐,日晏开书幌。我醉卿可还,陶然似元亮。”;唐太宗李世民也在孙子李忠出世的时候,大摆宴席,喝得酩酊大醉,和臣子们一起跳舞。

此外,李世民还会亲自酿造葡萄酒,赐予臣子们品尝。喝得身体暖融融的臣子们发出“人醉逢尧酒,莺歌答舜弦”的感叹。葡萄酒是胡人带到中原的果酒,在唐以前,我国酿造酒的主要材料是谷物。曹操口中的“杜康”酒,就是一种米酒。

唐朝时期,葡萄酒可是不可多得的奢侈品,只有贵族和豪商们才能有这样的口福。一次,唐高祖李渊赐陈叔达葡萄时,陈叔达“执而不食”,李渊问他原因,陈叔达说,家母最近觉得口干舌燥,又买不到葡萄,今日得了陛下的赏赐,我就想把葡萄带回去给家母吃;诗人王翰好不容易有了一品珍馐的机会,却被催着上马打仗,无奈之下感叹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在我国74个唐镜出土地中,就有27处带有“葡萄式样”的唐镜,其中就有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海兽葡萄镜”:形态各异、憨态可掬的祥瑞神兽们,嬉戏于葡萄藤之间。葡萄纹饰在文物上的广泛应用,说明了葡萄在唐人心中的大受欢迎。

除了葡萄酒,还有一种果酒也受到很多女儿家的喜欢——石榴酒。石榴产自“扶南国”(今老挝越南等地)。武则天和杨贵妃就是石榴酒的忠实拥簇。史传杨贵妃“每餐必喝”。另外,胡人还给唐人带来了“乳酒”,据说李氏家族是有一部分鲜卑血统的,他们就很喜欢吃乳制品。乳酒就是用乳制品酿造出来的酒,在皇室的推崇下,乳酒也步入了唐人的酒单之中。

唐朝国力繁盛,百姓生活富足。史料记载:有的仓库中的稻米堆积如山,唐朝人吃不完,都烂掉了,当时长安的米价仅“一斗五钱”。手中有了闲钱的唐朝百姓,大都会选择去开酒肆,在长安城里,走几步就能抬头看见一家酒楼。韦应物就在一首诗中赞叹过长安城里,恢弘气派的酒楼:“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楼起高百丈”。

当然,长安的酒楼花费并不低,很多官员的俸禄都不够买酒喝。李白时常撺掇别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丞相贺知章就“上了他的当”,把自己的金龟解下来和换酒,和他对饮。笔者猜测,他们两人喝的酒肯定不便宜,可能就是葡萄酒。

二、酒桌上的胡汉交融,胡文化的输入和汉文化的“反哺”

喝酒喝的就是一个气氛,胡文化的传入,不仅仅丰富了酒的品种,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玩意。“酒胡子”就是唐代兴起的一种祝酒游戏,这是一种形似不倒翁的木刻小人,样子和“胡人”差不多,高鼻深目,胡须满腮。据学者考据,酒胡子很有可能是日本不倒翁的原型。

唐人在喝酒的时候,把酒胡子放在桌子中间拨转,酒胡子歪歪扭扭地转起来,人们也跟着摇头晃脑地转,等到酒胡子停下来,它指向谁,谁就要无条件的喝酒。这种玩法在唐朝很流行,饱受酒胡子“荼毒”的刘夤就怀疑酒胡子和他的朋友们串通起来,整蛊他。

他在《酒胡子》中写道:“红筵丝竹合,用尔作欢娱。直指宁偏党,无私绝觊觎。当歌谁擐袖,应节渐轻躯。恰与真相似,毡裘满颔须”。

此外,唐朝时期的酒器样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该时期的酒器品种繁多,颜色鲜艳,一些名贵的酒器是用玛瑙、金银、兽皮等物做成的,极具异域特色。以年,在我国陕西省出土的“舞马衔杯纹银壶”为例。

它的样子是模仿北部契丹民族的皮囊,通体呈暗紫色,壶的两侧用模压的方法,印出对印的舞马形象。壶盖是莲花样式的,莲花在佛教中象征着诸多美好的品质,是印度的国花。舞马衔杯纹银壶现藏于我国陕西历史博物馆,位列该馆十八件组国宝级文物之一,它的出现正是唐时期的民族文化交融的最佳佐证。

吐蕃还向唐朝进贡了许许多多的胡瓶,现代文物专家将胡瓶分为两种:高圈足胡瓶和低圈足胡瓶。以黑石号沉船出水的一个高圈足胡瓶为例:它的瓶身细长,观之让人想起了亭亭玉立的丹顶鹤,瓶身颜色丰富,上面应有胡人歌舞的形象。胡瓶的大量涌入,也给唐朝的瓷器带来了很多可供借鉴的元素,久负盛名的唐三彩亦是这种文化交融的产物。

当然,文化的交融是相互的,唐朝在积极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会“文化反哺”。吐蕃使者在拜访唐朝时,直言不讳地说自己“久慕唐风”,而吐蕃的百姓普遍读书不多,素质低下,作风蛮狠,希望唐廷能派人到吐蕃“教化四方”。大方的唐朝皇帝不仅派人前往吐蕃教习汉学,文成公主还远嫁吐蕃,为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后来的唐人,去到吐蕃之后,感慨:“所见所闻,和汉人无异”。

三、酒席,亦是政治战场,唐皇折冲樽俎之间抚顺诸部

《新唐书·回鹘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贞观四年,李世民宴请回鹘人喝酒,在场的回鹘人有数千之多,李世民为了保证每一个人都能喝到酒,把朱提瓶放在秘殿前,往瓶中灌酒。瓶底通有管道,管道埋在地下,酒就顺着这些管道,输送到每个人的杯中。等这几千个人喝完酒后,发现瓶中的酒还有大半,啧啧称奇。随后,回鹘部归顺了大唐。

帝坐秘殿,陈十部乐,殿前设高坫,置硃提瓶其上,潜泉浮酒,自左阁通坫趾注之瓶,转受百斛镣盎,回纥数千人饮毕,尚不能半。

与唐廷关系素来友好的吐蕃,和唐人友谊的建立也是发生在酒席上。唐使者和吐蕃使者歃血为盟时,唐使者先与数十位吐蕃大臣对饮,吐蕃的百余名酋长坐在一旁,见证唐廷和吐蕃的誓言。立完誓之后,唐使者和吐蕃大臣放血于酒瓶之中,共饮。自此,吐蕃表示,愿意“世世代代事唐”。在随后的安史之乱中,唐玄宗也是求得了吐蕃的援兵,平定了叛乱。

另外,突厥部内乱时,阿史那思摩回国。唐太宗给他送行时说:“你是我的倚重的部下,你回国后大可放手一搏,自有唐廷在后为你撑腰”,深受感动的阿史那思摩在收服突厥后,带着部下归顺了唐朝。

结语

唐朝时期,中国的酒文化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中国人对唐朝总是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结。因为唐朝足够强大,足够繁荣,让我们每每提起,心中都涌动着彭拜的骄傲。我们在沉醉于祖先们的荣光之时,也需要好好想一想:是什么使唐朝成为了唐朝?

在笔者看来,是胸襟。唐朝对待外来文化不诋毁、不排斥、不逢迎的态度,使唐朝成为了无数人口中的“诗酒风流”的王朝。现代社会也是一个各国文化交融荟萃的格局,唐朝对待异域文化的态度,对我们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太平广记》

《资治通鉴》

《唐书》

《太平御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460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