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丹顶鹤 >> 丹顶鹤的种类 >> 艺术爱好者追捧他,历史爱好者斥责他,如何
“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这大概是后世对宋徽宗赵佶较精准浓缩的评价,赵佶是个优秀的艺术家,个人修养无敌,只是找了个不适合他的职位——皇帝。
明代的《良斋杂说》中说,生赵佶前,他的父亲宋神宗无意间看到了李煜的画像,儒雅俊俏,不禁感叹。正巧这时后宫的妃嫔怀孕了,夜里梦到李后主来拜访,于是就生了赵佶。
这种故事听听就好,不过从这个故事中,倒可以看出李煜和赵佶这两个皇帝有多相似,他们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没人敢质疑,但都顶着亡国之君的名号。虽然细究起他们的亡国的历程,其原因又是不同的,但对于亡国之君来说,他们的艺术爱好总归是要被拉出来议论一番的。
一直以来,一提起宋徽宗,我脑子里就会自动蹦出“瘦金体”和“院体绘画”这几个字,大概是他在这方面的光芒实在太大了,一想起他的帝王生涯,也总避免不了这些。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中国古代有这么多字体,赵佶却自己一人独创了一种新的——瘦金体,这种艺术天赋也是绝了,据说《瘦金体千字文》是他23岁时写的,他一改前人书法里藏锋的要求,让字体变得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看上去十分飘逸洒脱。
说实话,古人的书法是真的神仙提笔,达不到水平的我只能仰望等敬佩了,瘦金体也很好地长在了我的审美点上,笔势挺劲飘逸,个性十分鲜明。自从赵佶发明这种字体后,后人就开始竞相仿效,所以现在,瘦金体也是一大流派的书体。
作为工笔画的创始人,赵佶最擅长画花鸟画,以形神兼备而著称。他的代表作《芙蓉锦鸡图》色彩艳丽,典雅高贵,枝头的芙蓉花鲜活而亮丽,无论是画面意境还是用笔,都十分细腻,显露出雍容富贵的皇家气派。
他的另一幅画——《瑞鹤图》,也十分精妙,画面中,彩云缭绕在汴梁宣德门,天空中有十八只丹顶鹤在盘旋,有两只立于鸱尾之上,交相呼应。鹤的姿态灵动精妙,飘飘然的样子,自然透露出一股庄严又瑞祥的气势。
赵佶继位前,有人跟太后说:“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仿佛一语成谶,赵佶自己本身也没有避讳——“朕万几余暇,别无他好,惟好画耳。”
《资治通鉴》里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是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期间魏文侯很敏锐地听到了编钟乐声的不协调之声,于是田子方就笑了,魏文侯问他,田子方说:“国君懂得任用乐官,不必懂得乐音。现在国君您精通音乐,我担心您会疏忽了任用官员的职责。”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当皇帝的,不必过于精通某个领域,只需把国家专研好就行了,过于专研其它事情,即使是好的修养,好的艺术,也会对国家有损。
李煜如此,赵佶亦如此,他们就真的是一点都不想治理朝政,真的就厌倦政事了吗?我觉得也并非都是如此,也有可能只是因为水平比较差,技能树点错了,他们有雄心也想勤政,但水平不够,反而走错了路。
你说一个国家是写写字描幅画就能给弄灭亡的吗?爱好文艺的皇帝,并不影响他们有一颗想要征服天下的雄心,或许他确实在文艺方面重心过大,但对自家江山还是在乎的。
赵佶登基时十八岁,次年亲政,之后他起用善于逢迎的蔡京当宰相,童贯当宦官,朝廷缺钱,赵佶也需要揽权,用这种小人,赵佶肯定也是打着人既能为我所用,又能捞钱又能制衡的主意。但能力不够,反而被蔡京等忽悠了一把。
公元年,金军攻破东京,赵佶被俘虏,受尽屈辱而死。多年后,岳飞回忆起靖康之耻,说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段令人悲愤的历史,随着时光消散,也随着时光深刻人们的心底。
历史很奇妙,对于亡国之君,不管怎样都是要斥责的,不管赵佶的个人品德和艺术爱好如何,在这种状况下,都会被放大,甚至成为他亡国的罪状。自然,赵佶对江山的上心程度也有待商榷,对石头倒是挺上心的,奢靡作风不言而喻,总的来说,他是个优秀的艺术家,但不是个称职的皇帝。
在艺术界,像李煜赵佶这样的人,人们大概是抱着想斥责又不忍心的态度,所以给了他们一个“错生帝王家”的结论。但怎么说呢,历史人物是很难三言两语就能评得清的,有些事,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有过就得认,但也不能因此就否定一个人的全部,这大概就是“此事古难全”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