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丹顶鹤 >> 丹顶鹤的天敌 >> 西游记佛教文化与八十一难挖史人
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对于文学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对于古典小说同样如此,“中国小说的发展,包括长篇小说的兴盛,也都借鉴了佛传与大乘经等佛典叙事作品的写作方法。更进一步,某些文学体裁的形成也正得力于借鉴佛典。”鲁迅先生虽有“尤未学佛,故末回至有荒唐无稽之经目”之语,但《西游记》的“八十一难”故事终究是以佛教取经故事为外壳,填充不同内容形成的,它深受佛教文化中一些经典、俗讲的影响。
一、故事题材与佛教文化的渊源
在佛教寺院中,有“俗讲”之说,通过浅近通俗的语言来解说佛教奥义,大多为故事演绎,在唐、五代时期颇为盛行,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正是这一时期西北敦煌一带的寺院俗讲底本,大多被认为是《西游记》取经故事的早期形态之一。
这部作品共有十七节,主要故事和情节分别是:
……第一(文原缺)、行程遇猴行者第二、入大梵天王宫第三、入香山寺第四、过狮子林及树人国第五、过长坑大蛇岭处第六、入九龙池处第七、……第八(原缺)、入鬼子母国第九、经过女人国处第十、入王母池之处第十一、入沉香国处第十二、入波罗国处第十三、入优钵罗处第十四、入竺国度海之处第十五、转至香林寺受《心经》本第十六、到陕西王长者妻杀儿处第十七。
在这十七节中已经可以看出“八十一难”取经故事的一些雏形,并且一些细节相互吻合,比如大梵天王曾赐唐僧隐形帽、锡杖,在《西游记》小说中转化为观音菩萨的紧箍咒和九环锡杖;火类坳的白虎精曾变化女子以骗取经人,在《西游记》小说中衍化为白虎岭的尸魔白骨精化为村姑;而《诗话》中出现的吃人妖魔深沙神,可视作小说中沙僧形象的源头,深沙神曾两次吃取经人,而杂剧中沙和尚曾九吃取经人,最终演变为小说中沙和尚的形象;《取经诗话》中也出现了女人国的情节,乃是文殊、普贤两菩萨幻化而成,以试探取经诚意,当视作第十七难“四圣显化”和第四十三难“西梁国留婚”的故事源头;而“八十一难”之外,孙悟空的形象也当与《取经诗话》中的猴行者有直接关系,猴行者因偷吃王母蟠桃,被重责以后,贬至花果山紫云洞,无疑就是大闹天宫偷蟠桃的直接渊源。
二、人物形象与佛教文化的渊源
西游记中许多人物形象比如唐僧、孙悟空、牛魔王、铁扇公主等取材于佛教经典、史实或者传说,同时也有许多人物取材于佛教经典,比如小说中常常出现的国王形象,完全可以视作佛经中的国王形象。
最典型的孙悟空形象,今人常认为源于《山海经》中猴怪、《吕氏春秋》中击剑白猿以及淮河水怪无支祁等,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形象只顾及到了孙悟空的猿猴特征,并未顾及到孙悟空身着虎皮裙,手持金箍棒,神通广大、降妖除魔、三头六臂法身等等后天条件。在《佛说一切如来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经》中,有一大力明王形象,有无数法身,善能降龙伏魔,护法降魔,手持金刚棒、身着虎皮裙,应该说与孙悟空形象颇多近似之处。而在《西游记平话中》,孙行者取经之后被封为“大力王菩萨”,虽然在《西游记》小说中被改为斗战胜佛,但依旧不能忽略大力明王形象在孙悟空形象衍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而《宋高僧传·唐上都章敬寺悟空传》中记载了法号悟空的车奉朝法师,他也曾取经那烂陀寺,翻译其次如铁扇公主、红孩儿母子形象,无疑也来源于佛经,铁扇公主又称罗刹女,“头裹团花手帕,身穿纳锦云袍。腰间双束虎筋绦,微露绣裙偏绡。凤嘴弓鞋三寸,龙须膝裤金销。手提宝剑怒声高,凶比月婆容貌”,外貌俊美,内心险恶,无疑来源于《慧琳音义》中“罗刹娑,梵语也,古云罗刹,讹也(中略)乃暴恶鬼名也。男即极丑,女即甚姝美,并皆食啖于人。”而其子红孩儿形象又与佛教中殡伽罗颇为相近,殡伽罗本是般诸迎与鬼子母之子,生性残暴肆虐,后皈依佛门。
“八十一难”故事中许多典型人物形象也与佛教典故息息相关,比如黄眉怪手中的“人种袋”,乃是弥勒佛祖法宝,源于宋代的布袋和尚。第六十一难中“被阻狮驼岭”中的大鹏形象,固然与道家《庄子》中鲲化为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有着直接渊源,但《佛说海龙王经》、《文殊师利菩萨根本大教王经·金翅鸟王品》中的金翅大鹏雕也有其影子。青狮、白象两妖,直接取材于佛教文化,《华严经论》锁在“文殊乘狮子者......普贤乘香象王者”,正是青狮、白象的直接原型。而降服牛魔王也来源于《撰集百缘经》中《佛度水牛生天缘》的典故。
最后,“八十一难”故事中常见的一些国王形象,如车迟国、祭赛国、灭法国、比丘国、朱紫国等国国王,乃至于唐太宗形象,或来源于明代昏君,或来源于佛经中对于帝王的描写。佛经中有摩揭陀国王、拘萨罗国王,崇佛敬法,为贤君楷模,而“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礼贤下士、尊崇佛法的唐太宗形象,大致与此类国王相类。此外佛经还有两类国王,如《高丽禅师修心诀》中的异见王形象,先是与佛教为敌,而后被感化,成为沙门弟子;再如琉璃国王形象,乃是灭亡暴君,最终被火焚于宫室之中。这两类人物形象被吴承恩加以中和,形成了“八十一难”中的诸多国王形象。
三、细节论述与佛经故事的渊源
在敦煌变文、佛教演义中常有神魔斗法情节,最典型的莫过于《敦煌变文集卷四·降魔变文》对于舍利佛、六师斗法的场景描写,六师六次变化,却被舍利佛一一降服,这一情节在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和郑振铎先生的《中国俗文学史》中都曾提到,也都曾点明其对《西游记》神魔斗法情节的影响,比如孙悟空与牛魔王的一场变化恶斗:
这大圣收了金箍棒,捻诀念咒,摇身一变,变作一个海东青,飕的一翅,钻在云眼里,倒飞下来,落在天鹅身上,抱住颈项嗛眼。那牛王也知是孙行者变化,急忙抖抖翅,变作一只黄鹰,返来嗛海东青。行者又变作一个乌凤,专一赶黄鹰。牛王识得,又变作一只白鹤,长唳一声,向南飞去。行者立定,抖抖翎毛,又变作一只丹凤,高鸣一声。那白鹤见凤是鸟王,诸禽不敢妄动,刷的一翅,淬下山崖,将身一变,变作一只香獐,乜乜些些,在崖前吃草。行者认得,也就落下翅来,变作一只饿虎,剪尾跑蹄,要来赶獐作食。魔王慌了手脚,又变作一只金钱花斑的大豹,要伤饿虎。行者见了,迎着风,把头一幌,又变作一只金眼狻猊,声如霹雳,铁额铜头,复转身要食大豹。牛王着了急,又变作一个人熊,叉开脚,就来擒那狻猊。行者打个滚,就变作一只赖象,鼻似长蛇,牙如竹笋,撒开鼻子,要去卷那人熊。
牛魔王先后六次变化,孙悟空亦是六次将其降服,绝类于舍利佛与六师的斗法,应该说渊源于此。
此外,《西游记》中数次描写地狱场景,孙悟空曾勾销生死簿,唐太宗曾游地府,“八十一难”中遭遇六耳猕猴,孙悟空下地府查看,对于地府场景有着繁复细致的描写,与《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和《敦煌变文集》中的残文《唐太宗入冥记》的记载描写极其相似。
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八十一难”的许多情节、细节乃至人物形象与佛教文化有着直接、间接的联系,盖如陈寅恪先生所言“而佛教经典之体裁与后来小说文学,盖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