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丹顶鹤 >> 丹顶鹤的天敌 >> 春节踩高跷,这种欢快的娱乐表演,共有五个
百家号文史领域春节特辑独家供稿
在新春之际,不同的地区都有各不相同的民俗活动,但有一种的特别的民俗,却在我国的大江南北都有,那就是正月踩高跷的表演,不仅极具民族特色,而且还内容丰富,一共可以划分五个主要的流派。今天小编就来给您科普一番,看看您老家那里的踩高跷是哪个流派的。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首先,小编给您说一下什么是高跷。简单的说,高跷就是绑在人腿上的木棍,而踩高跷就是在腿上绑上木棍一边行走,一边表演节目的娱乐形式。
从史料文献中来看,“高跷”或者“踩高跷”这个名词,虽然出现得晚,但是踩高跷这种形式却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正如《列子》中记载的那样,“以双枝长信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那么后来的高跷是怎么普及起来的呢?主要有三种说法:
采食说。在古代,人们都不会或者不敢爬树,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树上的果实烂掉。于是,有人就拿长树枝去捣,但捣下来的果实掉地上也摔烂了,所以就突发奇想,为什么不把木棒绑在腿上用手摘呢?久而久之,踩高跷就产生了。
社火说。在某一年的元宵节,城外的社火艺人准备到城里“闹元宵”,结果县太爷却收起了吊桥,让社火艺人们付费过桥。于是,社火艺人看到仙鹤的长腿后,就产生了灵感,找来长木棍绑在腿上,然后顺利的跨过了护城河,所以后来的元宵节就多了个踩高跷的活动。
战争说。在古代,有个姓高的将军,在攻打敌人城池的时候,发现敌军都收起了吊桥,所以无法攻城。后来,他看到丹顶鹤在护城河边上觅食,于是就让士兵砍树,然后将树枝绑腿上练习走路,最后就顺利的渡河攻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于是,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将军,就将这种形式称之为“高跷”。
从上面的三种说法中,很容易地就能发现高跷的表演形式,就是在腿上绑木棍后能灵活地行走,然后再增加一些具有观赏性或者趣味性的表演。在几千年的演变中,高跷也就有两种主要的表演形式,即“武跷”和“文跷”,其中前者以功夫和炫技为主,后者以情节和内容为主。
另外,在表演的人数上,最少一人,最多不限,而踩高跷表演的形象,也多是历史人物,或者神话人物,因此,踩高跷表演异彩纷呈,各具特色,最后竟划分了五大流派:
第一:具有西北特色的甘肃苦水高高跷。
苦水高高跷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其高跷的长度在3米左右,算是全国之冠。在表演时,人物化妆成各种不同的戏剧脸谱,然后踩着3米多高的高跷,灵活地表演各种精彩的动作。
第二:具有中原特色的山西高跷走兽。
高跷走兽,顾名思义肯定和“兽”有关,所以他们的表演形式,除了踩高跷之外,还要在高跷下放上用竹篾打扮成的“兽”,如狮子,老虎,龙等等,整个形成一种人驾驭猛兽的感觉。
第三:具有南方特色的江苏临泽高跷。
临泽高跷最大的特色就是和戏曲有关,所以表演高跷的人物,都装扮成戏曲中的角色。因此,看临泽高跷表演的同时,还可以看一场精彩纷呈的戏曲表演。
第四:具有北方特色的辽宁海城高跷。
说到辽宁,也许大家印象最深的艺术表演就是扭秧歌了,所以海城高跷的特点就是,踩高跷表演扭秧歌,海城高跷是一种极具欢乐的民间舞蹈形式。除了在东北广受欢迎,而且还常年参加国内的各种表演,获得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第五:具有辽西特色的辽西高跷。
辽西高跷主要在辽宁锦州地区盛行,它的特色是高跷的高度高,最低的都在90厘米,高的更是可达厘米。而且表演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常常是多人合作,共同完成一些高难度的动作表演,从而形成独特的高跷表演形式。
看完踩高跷的流派,想必读者们对高跷这种艺术形式,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如果在您的家乡也有高跷表演,那也不妨可以积极的参与其中,感受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增添了几分节日的欢乐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