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顶鹤

234043他们牺牲时如此年轻今天

发布时间:2022/11/20 8:32:13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说到美丽的中国,我们会想起辽阔壮美的草原、气势磅礴的山峦、奔腾不息的江海,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

我们生活的家园是如此美丽,令人自豪。

不过,这片美丽的土地也曾伤痕累累、遍布疮痍——风沙侵蚀、垃圾污染、盗猎者破坏……

幸运的是,祖国各地、天南海北,有这样一群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战在保护生态环境第一线。

他们不仅为之付出韶华、甚至献上了宝贵的生命。

今天,

6月5日,“世界环境日”,

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故事,

走近这群无私、可敬的“生态卫士”。

一家三代养鹤人

在广袤的黑龙江大地上,

嫩江宛转南流,

河之东岸

是夏如翡翠、冬如白玉的大湿地——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里栖居繁衍着“鸟中仙子”丹顶鹤。

而与这些丹顶鹤紧密相连的,

是徐铁林一家三代人。

徐铁林,今年83岁,

是扎龙自然保护区第一代养鹤人、

养鹤专家。

在成为养鹤人之前,

徐铁岭本是一位渔民。

年保护区建立之前,

丹顶鹤总数仅只左右,处境濒危。

可是,丹顶鹤一身傲骨又极敏感,

常人根本无法接近,

保护工作一时不知如何着手。

这时,

大家发现渔民徐铁林身怀绝技一般,

他曾经多次遇到受伤的丹顶鹤,

救回家养好伤又放飞。

于是,年,扎龙自然保护区筹建,

有关部门,索性就请老徐参与养护工作,

最初保护区的牌子还直接借挂在他家。

成为养鹤人后,

老徐和伙伴们全身心扑在沼泽中,

几乎摸清了保护区的每一处鹤巢。

慢慢,大家发现,

人工孵化+野外散养的半野化保护方式,

成活率最高,野性保持最好,

且幼鹤自然地就跟着成鹤南飞了。

那时他们还不知道,

后来多个国际组织试图

人工重建鹤类迁徙均告失败,

扎龙的“土办法”成了唯一成功的范例。

保护区的养鹤工作渐渐步入正轨。

徐铁林不仅自己成为养鹤人,

他的整个家庭

也与丹顶鹤紧紧绑在了一起。

徐秀娟,徐铁林的长女。

从小,她就跟着父亲在火炕上孵鹤,

在她的悉心照料下,

她饲养的幼鹤成活率高达百分之百。

长大后,

徐秀娟也成了保护区的养鹤人。

当时人们称她为“中国第一位驯鹤姑娘”。

就在徐秀娟与鹤共舞的人生

徐徐展开之际,

不幸发生了。

年9月15日,

为两只丹顶鹤洗澡时,

其中一只“黎明”突然飞走,

徐秀娟拖着带病的身子去寻找,

直到深夜,才将“黎明”找回。

而在寻找过程中,

另一只“牧仁”也飞跑了。

第二天,徐秀娟又去寻找,

当听到“牧仁”隔河在鸣叫,

她立刻跳下河就向对岸游去。

到河心,疾病、疲惫的徐秀娟,

因体力不支,被冰冷河水缠身,

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年仅23岁。

徐秀娟走了,

但徐家人没有因此而离开

他们深爱的丹顶鹤。

年,

徐秀娟弟弟徐建峰退伍。

为继续家人事业,

他放弃国企工作,

再次回到扎龙湿地。

受父母和姐姐影响,

徐建峰工作更加认真负责。

在他带领下,自年来,

丹顶鹤繁育率创建区最高,

育雏成活率也达90%以上。

在疫病防控高危期,

徐建峰连续工作7天7夜。

在丹顶鹤繁殖季节,

徐建峰徒步穿行保护区核心。

从业18年,他兢兢业业,

从训鹤员,一路成长为保护区带头人。

可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在徐建峰为事业鞠躬尽瘁时,

意外再次降临这个善良的家庭。

年4月18日,

徐建峰进入湿地,

救回了一只鹤雏和一枚鹤卵。

次日,徐建峰来到繁育中心,

确保鹤雏和鹤卵安然无恙后,

在返回途中,由于连日疲劳,

驾驶摩托车失控,翻入水沟,

不幸身亡,年仅43岁。

一家两代人,历经半世纪,

他们用青春与生命

谱写着湿地里的壮歌。

而徐家人与丹顶鹤的故事,

仍没有完结……

徐建峰牺牲那年,

女儿徐卓正上大学,

她向学校提出申请,

转到姑姑曾就读的林大,

跨专业学习野生动物保护。

学校曾想送她保研,

她却主动选择了放弃,

毅然回到扎龙湿地,

做了第三代守鹤人。

徐卓说:

我一定要回来的,

这是我家人奋斗过的地方,

我要把他们没做完的做完。

徐家三代人守鹤数年,

他们沉默执着,他们前赴后继,

一个人一生做一件事,

是认真,是坚定;

而几代人只做一件事,

是传承,是信念!

杰桑·索南达杰:用生命守护可可西里

“只要有一口气,

就要为人民的事业奋斗不息!”

这是杰桑·索南达杰生前守护可可西里时

立下的誓言。

他说到做到了,

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依旧为可可西里战斗着。

可可西里,

青藏高原腹地

一片4.5万平方公里的野生动植物宝库,

她所在的三江源,

被誉为“中华水塔”。

可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贪婪的淘金者进入可可西里,

“软黄金”藏羚羊绒声名大噪,

暴利之下,高原大地满目疮痍,

藏羚羊数量从20多万只

一度锐减至不足2万只。

解决可可西里的生态危机迫在眉睫。

当时,

杰桑·索南达杰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治多县的县委副书记。

在他的多不断努力下,

可可西里生态环境保护机构——

治多县西部工委终于成立。

索南达杰在可可西里巡山

杰桑·索南达杰担任工委书记,

做起了可可西里生态保护带头人。

为掌握大量第一手自然资源分布资料,

杰桑曾先后12次深入到可可西里腹地

进行实地勘察和巡查。

还组建了我国第一支武装反盗猎队伍,

先后查获非法持枪盗猎团伙8个。

杰桑为可可西里费心尽力、鞠躬尽瘁。

昆仑山口索南达杰雕像

但在那些偷猎者眼中,

他是他们发财的最大障碍。

年1月18日夜,

杰桑·索南达杰和4名队员

在可可西里抓获了20名盗猎分子,

缴获了7辆汽车和多张藏羚羊皮。

不料,在押送歹徒行至太阳湖附近时,

杰桑等人却突然遭到歹徒袭击。

杰桑在无人区与持枪偷猎者拼死战斗,

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

被可可西里零下40摄氏度的风雪塑成了一座冰雕。

杰桑·索南达杰牺牲时,年仅40岁。

英雄,就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

杰桑·索南达杰逝去了,

但他的精神将如雪莲花一般,

永远在雪域高原上迎风绽放。

索南达杰烈士纪念碑

三代人一辈子只为让沙漠“生花”

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

有这样一群人,

一辈子只干一件事——种树。

他们用种树来丈量大地,

用种活的树来计算时间。

古浪县的八步沙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

30多年前,

这里黄沙漫天、植被稀少。

公里长的风沙线,

犹如一条移动的巨蟒,

以每年7.5米的惊人速度向南部村庄侵袭,

直接威胁着当地十几个村庄

和几十万亩的耕地。

年,

县里把八步沙

作为荒漠化土地开发治理试点,

面向社会招标承包。

在土门公社漪泉大队当主任的石满老汉

第一个站出来,

召集郭朝明、贺发林、罗元奎、

程海、张润元等几位老汉商议。

“治理风沙,

我们共产党员不带头,让谁来干!”

……

就这样,

六位老汉在承包沙漠的合同书上

按下红指印,

以联户承包方式组建八步沙林场,

负责治理7.5万亩流沙。

六双手,六把锹,

这就是六位老汉组成的八步沙治沙队。

没有房子,

他们就在沙地里

挖一块等身大小的地窝子,

架上草木,和衣而睡;

没有灶台,

他们就在砖头上支口锅,

馒头就着开水吃。

大风一起,风沙刮到锅里碗里,

吃到嘴里吱吱地响。

第一年,一万亩,

沙暴来了全军覆没。

第二年,黄风刮,

一半的苗子被连根拔起。

老汉们不信邪,

趴在沙窝上找办法,

发现草墩子跟前的树苗好着呢,

沙到草墩子跟前就不走了。

一步一叩首,

一苗一瓢水,

一棵树就是一个娃。

六老汉头发白了,

4.2万亩荒漠绿了。

树活了,人也精神起来。

乡亲们奔走相告:

过去是沙子撵着人跑,

现在是人把沙子赶跑啦!

第一代治沙人工作照

时光荏茬,荒漠绿了,

但六老汉们头发白了。

当周围人都在忧虑八步沙的未来时,

不约而同地,

他们把种树的任务

都交到了儿子们的手中。

第二代治沙人都是心甘情愿治沙吗?

并不是。

郭朝明的儿子郭万刚,

本在人人都羡慕的供销社工作。

当年,他本想着先把老父亲哄着,

过阵子再回供销社。

可如今,

他已经在八步沙种了37年的树了。

是什么让他下定决心留下来呢?

是年的那场黑风暴。

年5月5日,

13级的狂风砸向村庄,

房顶被掀翻,

碗口大的树被拦腰折断。

最让人难过的是,

谁家的孩子都没有了。

黑沙暴正值孩子们放学时间,

黑浪让古浪县23名小学生遇难。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风沙灾难

85人死亡、31人失踪。

“我们连自己的孩子都保不住,

八步沙怎么生存呢?”

八步沙林场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

年5月,

郭万刚的侄子郭玺正式来到林场,

八步沙迎来了第三代治沙人。

郭玺是85后。

一次,打工回家时,

他跟着大伯郭万刚来到八步沙,

看到沙漠中那成片成片的

黄颜色的小花,

郭玺的心咯噔了一下:

“南方的大海我没见过,

但是我能在我们的沙漠里面看见花海,

是多么高兴的一件事呀!”

八步沙林场第三代治沙人郭玺

成为治沙人后,

每天,郭玺开着大卡车在沙漠里送水送草,

浇树浇花。

开着挖掘机,

在沙海中平田整地、开山修路,

他的心里充满了自豪。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

从无边荒漠到成荫绿洲,

三十八年如风而过,

八步沙从此换了人间。

奋斗者,天不负!

六老汉曾说:我就要跟这沙杠上一辈子!

如今,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

他们的后人

对家园的热爱与守望还在传承。

八步沙人相信,

有树的地方就有家园,

有汗水洒下的地方就会萌发绿色的希望。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还有许许多多像徐铁林一家、

杰桑·索南达杰、甘肃“六老汉”一样的

环境保护者。

他们用青春与生命向我们诠释着:

这世间比金钱功利重要百倍的,

是对善良和信仰的坚守与传承。

深深的感谢你们!

最亲爱的“家园卫士”!

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42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