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丹顶鹤 >> 丹顶鹤生活环境 >> 虎口脱险的轰炸机不是兰开斯特而是
老周
摘要:本号几天前发布的“电影《虎口脱险》是经典,角色是经典,就连片中出现的武器也都是经典”一文后,有不少朋友留言指出,影片中那架英军轰炸机并不是“兰开斯特”,而是美国的B-17。因此,老周再特意仔细看了截图,确实是B-17,特此发表本文予以更正。
图1:《虎口脱险》里的那架英国轰炸机到底是什么型号?
本号几天前发布的“电影《虎口脱险》是经典,角色是经典,就连片中出现的武器也都是经典”一文后,有不少朋友留言指出,影片中那架英军轰炸机并不是“兰开斯特”,而是美国的B-17。因此,老周再特意仔细看了截图,确实是B-17,特此发表本文予以更正。
“兰开斯特”轰炸机是英国空军在二战中最著名的轰炸机,是英军重型轰炸机中头号主力机型,也是在战争中建立了赫赫战功,为战争胜利做出巨大贡献的机型,因此老周在第一反应就很自然认为《虎口脱险》既然是讲英国轰炸机组的飞行员,那么肯定就是“兰开斯特”轰炸机。而且从影片中几个出现轰炸机外形的镜头中,机头也很像“兰开斯特”。但是文章发布之后,就有不少朋友指出,看外形应该是美国的B-17,而不是英国的“兰开斯特”。
这两种轰炸机机头有几分相似,外形上最显著的区别在机尾的垂直尾翼,“兰开斯特”是双尾翼,而B-17则是单尾翼。一语点醒梦中人,赶紧再仔细看看剧照截图,确实是单尾翼——那就应该是B-17确定无疑了!
图2:B-17的尾翼是单尾翼
图3:“兰开斯特”的尾翼是双尾翼
既然说到了B-17,那么今天就来详细说说B-17。
按照美军的规定,机型编号开头的英文字母B就是表示轰炸机,因为轰炸机的英文是“Bomber”。B-17可以理解为美军的第十七种轰炸机,官方绰号是“飞行堡垒”(FlyingFortress),这是B-17在试飞时一名记者看到这样硕大的机体不由自主发出的感叹,随即就被官方采纳了。。一看到“飞行堡垒”,很多人首先就会想到B-29,要说名气的话,B-29肯定要B-17更响,因为B-29是挂载原子弹对日本广岛和长崎进行核攻击的轰炸机,而且B-29的载弹、航程都大大超过B-17,所以B-29的绰号是“超级空中堡垒”,显然是B-17“空中堡垒”的升级版。不过,B-29在年9月进行了第一次试飞,年9月才开始批量生产,年12月组建了第一支B-29部队,第一次参战更是要到年6月,这已经是战争末期了,由于参战时间太短,作用比较有限,而且B-29主要在太平洋战场,在欧洲战场主要还是B-17。
B-17是波音公司年8月根据美国陆军航空兵(当时美军还没成立独立的空军)的技术要求开始研制的新一代重型轰炸机,年12月原型机首次试飞,年11月通过美军测评定型,年11月开始量产。
B-17在人类航空发展史上的地位丝毫不比B-29逊色,是世界上第一种全金属机身的四发动机的大型轰炸机,从军事上说,是世界上第一种称得上战略轰炸机的机型,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图4:B-17是世界上第一种全金属机身的战略轰炸机
B-17采用下单翼常规气动布局,恒速螺旋桨发动机,载弹量2吨,最大航程千米,最大速度每小时千米,自卫武器为12挺12.7毫米机枪(个别改进型号更是多达20挺),机组乘员6人。B-17具有体积大、速度快、航程远、自卫火力强的特点,在B-29问世之前,二战中期都可以算时最先进的重型轰炸机。
美国参战后,大力加快了B-17的生产和装备进程,到年8月就已经有33个装备B-17的轰炸机大队在海外服役。在欧洲战场,B-17主要都是装备美军,援助给英军只有区区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虎口脱险》里英国空军使用B-17对德国进行空袭,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当然,片中的这架B-17机身上还是英国空军的蓝白红三色同心圆机徽,而不是美军的白五角星机徽,只是涂装非常粗糙简陋。
图5:影片中涂着英军机徽的B-17,涂装非常粗糙简陋
当时,英美盟军对德国本土的空袭分工很明确,美军负责昼间轰炸,英军负责夜间轰炸,因此B-17就成了大白天对德国本土空袭的主力机型。由于在大航程的P-51“野马”战斗机参战之前,盟军的战斗机只能为B-17提供半程护航,所以进入德国本土之后,B-17就只能依靠自身的火力以编队形式来进行自卫。因此,B-17还出现了强化火力的改进型,在机头、机腹、机尾都布置了炮塔,但是B-17毕竟是轰炸机,自卫火力再强大,依然难以和战斗机对抗,所以在空袭行动中损失相当大,在整个战争中B-17损失总数将近架,达到了总产量架的30%!同时B-17在战争中的投弹辆高达64万吨,占到美军各型轰炸机总投弹量的40%,可谓居功至伟。
图6:在战争中B-17的投弹量达到64万吨,为战争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反映B-17空战的电影也有,这就是著名的《孟菲斯美女号》,当时美军规定每个轰炸机组只要执行了25次任务,就可以调回后方不再出动。但年-年时,美军轰炸机的战损率一度达到了8%,尤其是年8月对施魏因富特轴承厂的空袭,美军出动架B-17,结果损失36架,战损率高达15.65%。按照这个概率要想活着完成25次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按照当时的战损概率,25次任务基本上要死过两次了。
第91轰炸机大队中队一架绰号“孟菲斯美女”的B-17在年5月17日成功完成了25次任务,虽然“孟菲斯美女”号不是第一架完成25次任务的B-17,但却是整个机组人员无一死亡的B-17,堪称奇迹。电影《孟菲斯美女号》就是根据这架B-17的传奇经历而拍摄的。
图7:电影《孟菲斯美女号》的海报
图8:“孟菲斯美女”号机组成员的合影
图9:“孟菲斯美女”号机头涂装的特写,美女图案自然就代表了“孟菲斯美女”,一颗炸弹就代表执行了一次轰炸任务,共25次,一个万字标志就代表击落了1架德军战斗机,共击落了8架德机
直到年航程高达公里的P-51“野马”战斗机投入作战,盟军轰炸机得到了P-51全程护航,战损率才直线下降。完全25次任务的机组也越来越多,后来更是成为常态。
将B-17看错成“兰开斯特”,不少朋友都发现了。不过还有更专业的朋友指出,影片最后那架侦察机也不是亨舍尔Hs,而是法国战后才生产出的MS,而MS的前身就是二战中德国空军著名的Fi“白鹤”轻型多用途机。两者之间外形上的区别只有少许不同,基本上可以说MS就是法国版的Fi“白鹤”。
Fi“白鹤”和Hs粗看确实比较相近,请原谅老周眼神不济,没能辨别清楚。。
图10:《虎口脱险》中的德军侦察机
Fi“白鹤”是菲泽勒公司——Fi就是表示菲泽勒公司,和美军飞机机型编号前缀字母表示飞机种类不同,德军飞机机型编号的前缀字母表示的是制造公司,例如Ju是容克公司,Bf是巴伐利亚公司,Me是梅塞施密特公司,He是亨克尔公司,Hs是亨舍尔公司,Fw福克公司——在年代德国帝国航空部公布的轻型多用途飞机,就是可以担负弹着点观测、侦察、联络等多种用途的轻型飞机招标中,力压巴伐利亚飞机工厂(就是后来梅塞施米特公司的前身)和杰贝尔公司两家对手,最终脱颖而出。
图11:Fi“白鹤”轻型多用途飞机
Fi采用7.81的大展弦比机翼,主翼采用固定前缘缝翼和后缘襟翼,这些技术使得Fi具备了出色的超短距起飞能力。为了能确保良好的向下视界,机体被设计成细长型。主起落架脚柱也被拉长,在降落时可以耐受较大的下降速度。由于脚柱的位置处于机体重心的前方,配合强力油压刹车装置,可以在较短的距离内使飞机迅速制动,从而降落距离也非常短。正是出色的短距起降能力,使得年9月12日斯科尔内兹上尉率领的德军特种部队奇袭大萨索山,营救出了被关押的墨索里尼。成功救出墨索里尼后,斯科尔内兹为了不让这件大功劳被别人抢去,就命令在空中盘旋观察战场情况的Fi降落在大萨索山顶酒店门前的一小块空地上,然后斯科尔内兹带着墨索里尼两个大块头一起挤进Fi狭小的座舱,冒险超载起飞。
图12:斯科尔内兹带着墨索里尼挤进Fi狭小的座舱,冒险超载起飞
Fi在战争中一共生产了架(也有说总产量超过了架),其中有大约架是在法国生产的,法国版的Fi被称为MS“蝗虫”,《虎口脱险》里的MS就是战后法国在MS“蝗虫”基础上生产的改进型。
想不到吧,这种看起来毫不起眼的轻型飞机,居然有这么高的产量,实在令人惊讶。在欧洲战场上,Fi轻灵的身影遍及所有战场,表现还是相当出色,主要原因就是优异的短距起降能力使其可以适应战场上绝大部分地形,因此也被誉为“战场上的精灵”。
应该说,《虎口脱险》用B-17、MS作为道具,确实有些漫不经心。不过,《虎口脱险》毕竟是部喜剧,战争背景的喜剧,而不是真正意义的军事片,在道具上也就不用太过苛刻了。
感谢各位指出错误的朋友,赶紧写下本文,也算是亡羊补牢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