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顶鹤

聚焦六五环境日青山见证蜕变坚持生

发布时间:2023/3/27 2:47:19   
                            

6月1日,阜新市彰武县柳河岸边的水田中,秧苗绿意盈盈,嫩叶随风轻舞。

“旱田种上了水稻,还修建了滨河公园。”人们感慨着,昔日的“荒沙窝子”变成了今天的“鱼米之乡”。在辽西北防风治沙最前沿,在号称“八百里瀚海”的科尔沁沙地南端,我省通过流域综合治理,加快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建设,不但筑起一道不可逾越的绿色屏障,也在沙坨子上浇灌出万亩水田,奏响防汛、治沙、富农的和谐交响曲。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近年来,我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不断提升治理水平,全省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让辽沈大地更加山清水秀、生态宜居,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青山”见证,美丽辽宁的画卷不断铺展,绿色成为大美辽宁的鲜明底色。

守护这方山水,持续增绿,我省根据沙化土地分布现状、特点和治理重点,科学划分了3个治理区,即科尔沁沙地治理区、辽河流域沙地治理区、海岸带沙地治理区。坚持统筹兼顾,将治沙工作与林草、水利重点工程紧密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实现综合治理。

同时,我省统筹国家、省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项目),相继实施了以防沙治沙为重点的“两退一围”、千万亩经济林、大规模造林绿化、阜新万亩荒山绿化、辽西北沙化草原治理等治理工程。

为阻止科尔沁沙地南侵,在辽蒙边界建设了长公里、宽1到3公里的阻沙林带;在沙化严重的彰武县启动了百万亩彰武草原建设工程。

经不懈努力,全省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大幅减少,沙化程度持续降低,流动沙地基本消灭,沙区生态明显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持续好转。沙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增加,森林覆盖率由年的11.1%提高到目前的26.58%。

“十三五”时期,我省有效管护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区万亩,落实国家牧区草原生态补助奖励面积.6万亩;恢复滨海湿地翅碱蓬亩;修复海洋岸线64公里、滨海湿地公顷,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历史遗留问题全部清零。年,完成人工种草和退化草原改良84.26万亩,营造林.3万亩,防沙治沙16.7万亩。

持续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我省还不断加强辽东山区生态屏障建设;加快完善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推行林长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强化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等。

作为全国第一批10个“山水项目”之一,辽河流域(浑太水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项目获得国家补助资金20亿元,总投资52.1亿元。

这一项目以辽河流域为自然地理单元,以浑太水系为主线,东起东北森林带,经沈阳都市圈、鞍本辽铁矿集中开采区,西至渤海海岸带。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项目区内3座大型水库水质,加强辽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和辽东山地丘陵区水源涵养能力,保障辽河平原农产品提供区服务功能等。预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9.5亿元,产生生态旅游业等潜在经济效益38.2亿元。

辽宁是矿业大省,矿产资源开采历史悠久,在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绕不开的题目。

我省扎实推进绿色矿山、智慧矿山建设,加强生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推进尾矿治理,加大废弃矿山治理修复力度,科学推进阜新海州、新邱和抚顺西露天矿等地矿坑综合治理。“十三五”时期,我省治理历史遗留矿山公顷,治理生产矿山公顷。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我省积极创建辽河口国家公园,目前已经完成自评工作,辽河口国家公园总面积17.06万公顷,范围涉及盘锦、锦州二市四个县(市、区)。

辽河口国家公园不仅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嘴鸥在世界上种群数量最大的栖息地和繁殖地,也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野生丹顶鹤自然繁殖地的最南限和越冬地的最北限;园内盘山县三道沟海域则是全球斑海豹8个繁殖区在我国唯一的产仔地。

近年来,我省在辽河口地区实施“退养还湿”、退耕还湿、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油气生产设施退出及生态修复等,大大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区域内重要物种种群数量明显增加。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久久为功,方有玉成。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原标题:《聚焦六五环境日

“青山”见证蜕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美丽辽宁系列报道之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00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