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顶鹤

在黄海边,有一个令人心动的东亚候鸟星级

发布时间:2022/12/4 8:38:41   

▲勺嘴鹬。李东明摄

▲呦呦鹿鸣。杨国美摄

▲鹭天野鹿。杨国美摄

▲麋鹿与候鸟。杨国美摄

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记者邱冰清、陆华东)12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东亚候鸟星级“加油站”的飞禽、走兽和人——来自盐城湿地和大丰麋鹿保护区的绿色报告》的报道。

海风吹动芦苇荡沙沙作响,盐城黄海湿地的草丛、光滩和沼泽一望无际,落日的余晖洒落海堤。滩涂的狼尾花开出花穗,泥滩上留下麋鹿清晰的蹄印,夕阳把水塘染成鲜艳的红色,麋鹿和白鹭就这样静静相伴。

乘坐小型电动游览车进入麋鹿保护区的人工驯养区,在一大片草地之间的溪水中,发现了麋鹿群。它们在水中嬉戏,在路边进食,悠闲自得,十几只白鹭在麋鹿周围盘旋飞翔。

即便和麋鹿保持几十米的距离,还是被机警的它们发现了。伸出胡萝卜,它们缓缓走来,随着距离的缩短,不断用前蹄试探,确认安全后,才抬起头颅,“贪婪”地吃起胡萝卜。

秋意洒落在滩涂湿地上。苇花白了,盐蒿红了,成群结队的候鸟起伏其间,像是在一大块红毯上跳舞的精灵。几只东方白鹳从水塘边飞起,追逐那盐蒿草的“火焰”,追逐那海边“风车”叶轮转动的金光。它们向高处飞,向远处飞,向草木树林最茂密处飞,翅膀掠过一片丰沛的水泽,缓缓降落在保护区核心区的树丛中。

严寒冬日,一群丹顶鹤编队掠过。嘹亮高亢的鸣唱,在广袤的湿地回荡。丹顶鹤有细长的双腿和优雅的长脖子,洁白的羽毛配上黑色的“燕尾服”,再加上头顶一抹朱红,优雅地走起“模特步”,美得有些“高傲”。舒展翅膀时,其毛色黑白相间显得秀逸、潇洒,纺锤形的身体,修长的腿,构成最富有魅力的曲线。

与丹顶鹤结伴前来的,还有各种灰鹤、白鹭等水鸟。这些身姿优美的禽类,时而以秀逸的姿态掠过连绵的芦苇丛,时而在水中上演捉鱼大戏,让人怎么看也看不够。

年,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4处世界遗产,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世界自然遗产空白。

(小标题)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枢纽

盐城黄海湿地位于黄海生态区南侧,是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的海岸型湿地,也是黄海生态区内面积最大的连续分布泥质潮间带湿地。黄河、长江等河流携带入海的沉积物在特殊的水文条件和历史变迁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泥滩、沙滩、沼泽等生境(生存环境)。这里拥有全世界最特殊的海底沙脊群,被称为“海上迷宫”:有70多条水下沙脊,相互之间有深槽相隔。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关键区域,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潮间带滩涂。落潮时,潮滩贝类资源丰富,如泥螺、文蛤等,水边线附近鱼虾丰富,是迁徙鸟类的重要食物。潮间带滩涂、沼泽和浅水为很多鱼类、甲壳类物种提供产卵和育苗栖息地。

遗产地范围主要包括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区域、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境、盐城条子泥市级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小区,总面积公顷。

遗产地有种脊椎动物,包括种鸟类、26种哺乳动物、9种两栖动物、14种爬行动物、种鱼类,以及种底栖动物等。大量鸟类聚集依赖于此,它们在这里换羽、越冬、觅食、繁衍等。尤其是潮间带的泥滩,吸引了众多鸟儿。

潮间带和沿海系统最引人注目和最为明显的保护价值在于,它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飞路线中不可替代的枢纽。而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飞路线则是世界上受威胁最严重、同时也是拥有最多濒危鸟类物种甚至是极度濒危物种的路线。

遗产地拥有17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的物种:1种极度濒危物种,5种濒危物种,5种脆弱物种和一些受威胁物种。其中勺嘴鹬、小青脚鹬等尤其依赖于提名地及周边地区。

(小标题)提供“救济粮”的“加油站”

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四季因为鸟类热闹非凡。这里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交界处,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留鸟、冬候鸟、夏候鸟和旅鸟在此聚集。这里既可以作为鸟类的繁殖地也可作为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每年,丹顶鹤、东方白鹳、黑脸琵鹭、灰鹤等许多候鸟都要克服严峻的自然考验、长途的飞行距离,谋求种群的生存与繁衍。

以丹顶鹤为例,西部迁徙种群每年9月份从俄罗斯、蒙古和我国的内蒙古、黑龙江等地陆续出发,途经吉林、辽宁、河北、山东等地,抵达江苏盐城。保护区资源管理与保护科管护站站长陈国远告诉记者,如果是春季“直飞”,10天左右即可抵达,但对于秋季迁徙的鸟类而言,它们在北方寒潮的推动下,需要多次“经停”中途的迁徙停歇地,最长的需要两个月左右才能飞抵终极越冬地盐城。

今年10月24日,保护区发现首批抵达的8只丹顶鹤。“前期几乎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抵达,当温度降至零下摄氏度,就会集群越冬。”近几年大约每年有到只丹顶鹤在保护区越冬。工作人员预计,在12月中旬,越冬丹顶鹤将陆续到齐。“这里‘老客户’不在少数,有只左腿受伤的丹顶鹤,我们在年、年和年都观察到它在保护区越冬。”

越冬地丹顶鹤的每日主要活动就是“吃饭睡觉打豆豆”。每天早晨六点半到七点左右,冬候鸟多飞到保护区核心区外的其他区域觅食,这一天吃饭、休息大多在白天的觅食区活动,直至傍晚归家。不同于有些“挑食”的小鸟只吃单一食物,丹顶鹤可谓杂食性动物,鱼虾、农作物的种子、草本植物等照单全收。吃饱喝足,鸟儿或休息,或打斗,或梳羽,好不惬意。

下午四五点左右,鸟儿从不同方向飞回保护区核心区夜栖地。有的呈人字形,有的是一字型,有的两两结对……在鸟界“航道线”上有序飞行,互不干扰。晚上夜栖时,选定靠水的“地盘”后,几乎全部站立式休息。丹顶鹤是呈“金鸡独立”式,将喙埋入翅膀下休息,但时刻保持警戒状态。

当东南风吹起,天气变暖,候鸟们开始顺着气流迁徙。它们慢慢起飞,在天空盘旋、鸣叫,最久的要盘旋1小时之久,一方面表达自己对越冬地的恋恋不舍,一方面召唤自己的同伴们。当升至一定高度,集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就是丹顶鹤离开的时候了。“早晨九十点钟左右离开。”陈国远说。

保护区科研科工作人员张亚楠告诉记者,一年四季在此记录到的鸟类大约有种,每种鸟各有各的“脾气”。丹顶鹤好奇心很重,很温顺,但一般和人保持米的安全距离,越冬时喜欢和灰鹤混群活动;勺嘴鹬最喜欢和红颈滨鹬待在一起,想找勺嘴鹬可以先寻红颈滨鹬;如果发现水上有一只鸟突然消失,然后从十几二十米远处钻出来,基本上是??无疑……

(小标题)迁飞路变为幸福路

申遗成功的第二天,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副主任陈浩给保护区首任主任打了电话,告诉老主任这个好消息的同时感谢他当年对于划分保护区范围做出的努力。“没有他坚持对保护区核心区的严格保护,维持其生态特征,就没有今天的自然遗产地。”

在保护区核心区内,除采取物理隔离栏、开挖隔离河道等保护措施外,视频监控24小时“站岗”,5架无人机“守护”。为防止附近风电场对回归鸟儿造成干扰,保护区还安装鸟类监测雷达,努力不侵占鸟的飞行通道。诸多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让茫茫滩涂变成一级管控区。工作人员表示,这么多年来,最明显的感受就是保护区内人少了,鸟多了。

30多年前(注:年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江苏省盐城地区沿海滩涂珍禽自然保护区),当地鸟类盗捕行为较为猖獗。尤其对野生丹顶鹤的伤害引起了政府重视,下定决心成立保护区。

保护区成立初期,当地居民非常不理解。“保护区附近都是渔业乡镇,当地人喜欢在此捕鱼,采、取滩涂资源,挖一些贝类、小螃蟹等,一些人觉得打鸟也不犯法。”保护区成立初期就参加工作的老员工说,随着环保观念的逐步提高和生计问题的解决,当地老百姓才慢慢理解支持保护区的工作。

在中国东部沿海寸土寸金的经济发达地带建立保护区,更大的困难在于,周边社区、企业经济发展对保护区的一次次冲击,保护和发展之间该如何协调。

“有一年,保护区附近要建设一座污水处理厂。由于厂房建设、管道铺设会破坏保护区生态,在坚决反对下该项目作罢。”老员工告诉记者,在中国沿海开发如火如荼的那些年,保护区巨大的土地资源是各方觊觎的“蛋糕”。

令保护区人自豪的是,保护区设立以来,面积34万亩的核心区一直保持着最原始的生态环境。据统计,保护区内有动植物余种,每年有近万只候鸟迁徙中途休息在此地,季节性居留和常年居留的鸟类达50多万只。

(小标题)“湿地明星”勺嘴鹬

标志性的勺形嘴、略显呆萌的外表、超强的飞行能力、极其濒危的数量……提起“湿地明星”勺嘴鹬,众多摄影师、鸟类爱好者都会兴奋不已,渴望着寻觅“芳踪”、一睹“真颜”。

李东明,盐城本地人,在湿地边长大。十年前,原本经营图片社生意的他,决定加入“鸟人”行列。了解到勺嘴鹬极度濒危,李东明很快将自己的镜头聚焦勺嘴鹬,进行长期跟踪拍摄。

年,李东明在条子泥第一次拍到勺嘴鹬,自此一战成名,成为国内鸟类摄影爱好者圈子里的“勺子王”。这种极罕见的鸟儿,李东明最多的一次,在条子泥观测到了60多只。

想拍到勺嘴鹬并不容易。“它非常敏感,动作幅度稍微大一点,它就会觉察飞走,必须保持合适的距离,而且得一点点靠近。”为了拍到勺嘴鹬,在泥滩上一趴几小时是常有的事。

李东明往往凌晨三四点就出发,一拍就是一天,常常日落才回家。在他看来,勺嘴鹬已经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去拍,总感觉生活中少了点什么。

除了辛苦,拍摄勺嘴鹬让李东明感受最多的还是乐趣。“别看它有点呆萌,行动起来非常灵活。捕起食来也很聪明,先用小铲子形的勺子嘴敲一敲、震一震泥滩,把小螃蟹、小鱼虾惊动出来,然后再把送到嘴边的食物轻松吃掉。小家伙特别喜欢有小坑的地方,因为坑里的食物不容易跑掉。”李东明说。

“希望自己拍摄的照片能引起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257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