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东北新闻网」初秋的早晨,旭日照在芦苇深处的水窝上,波光粼粼。当身着迷彩服的赵仕伟拎着铁桶出现时,笼舍里清脆的鹤鸣声此起彼伏,空旷的芦苇荡立刻热闹起来。笼里今年新生的小鹤,引着脖子,亲昵地围着“迷彩服”,犹如家人一般。为了照顾这些鹤宝宝,今年4月10日至今,盘锦市林湿局鹤类繁育保护站技术员赵仕伟还没走出过繁育基地的大门,每天活动的轨迹与16公里外的家形成两条平行线。脸庞瘦削,皮肤黝黑,赵仕伟少言寡语,只有聊到他的那些“孩子”时,才打开了话匣子,兴奋得唠个没完。年,21岁的沈阳农业大学毕业生赵仕伟,来到位于盘锦的赵圈河野生动物保护站,成为一名养鹤员。当时,保护站只有几间土房,不通水电,也没有像样的路,日常吃的喝的,都要靠村民用驴驮进来。“干一行就要爱一行,争取做一名合格的鸟类守护者。”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段话,赵仕伟便开启了自己的“伴鹤人生”。一年雨季,连续下了几天大雨,人吃的东西送不进来,鹤吃的鱼虾也送不进来。看着笼舍里的丹顶鹤,赵仕伟挑起两个桶就出了门。他从六七公里之外的村民家买了粮食和泥鳅,挑着担子艰难地往回走,哪想走了一半却不慎滑倒在地,粮食撒了,泥鳅也顺着泥水溜走了。虽然筋疲力尽,但他还是掉头再次进村……由于保护区内的丹顶鹤数量少,做不到自然配对繁育。年开始,赵仕伟将主要精力从丹顶鹤饲养救助转移到人工繁育上来。推开繁育基地的一间孵化室,除了孵化器、竹筐、温湿度计、记录本外,还有一张值班床。尤其显眼的是40多枚记着数字的空蛋壳,在筐里码放得整整齐齐——这是赵仕伟多年养成的习惯,这些蛋壳会一直保留到明年孵化期。“15年前,第一次孵蛋,那可真是兴奋,隔着壳你能听到小鹤的呼吸声,后来就能听到它啄壳声由轻加重,蛋壳出现裂纹,先出左右翅,再出头和颈……”赵仕伟笑着回忆,仿佛回到了那一刻。孵蛋是个细致活,不分昼夜,每两个小时就要晾蛋、调节温度和湿度。每年4至6月的孵蛋季,赵仕伟就住在孵化室里,每只“鹤宝宝”第一眼见到的人都是他,他也因此被称为“鹤爸”。都说养孩子难,在赵仕伟眼里养雏鹤更难。出壳72小时是雏鹤的开食时间,由于雏鹤视力不清,每喂一口都需人用钳子夹着麦穗鱼在鹤眼前晃动,模仿亲鸟喂养,几乎要晃20来次才能成功。白天两小时一餐,几十只雏鹤喂下来,赵仕伟说:“手都不是自己的了。”除了喂食,“拉架”更是赵仕伟的常规工作。“雏鹤好斗,还不能独养,一般三四只放一个筐,就靠人盯,碰上打架,就要把它们扒拉开,要不然折了脚可就是致命的。”赵仕伟说,等小鹤长到20来天,就要领到屋外溜达了。长年累月守在鹤站,赵仕伟难免冷落家人。寥寥可数的几次回家,他本想多做点家务“表现”一下,妻子却说:“好不容易回一趟,歇着吧。”赵仕伟坦言自己脾气急躁,偶遇儿子淘气忍不住会踢上两脚,妻子在一旁责怪说:“你咋不踢鹤。”这话让他一怔:好像真有点偏心,与鹤在一起,他就像个慈母。远离市井的赵仕伟,排遣孤独的主要方式,就是思考怎么把鹤养好,让种群不断壮大。年,赵仕伟摸索出丹顶鹤自然交尾与人工授精、亲鸟自然孵化与人工孵化相结合的方法,取得可喜效果:自然状态下丹顶鹤出雏率、成活率约在40%至50%,而经人工繁育后,孵化成活率在90%以上。盘锦湿地拥有世界最大的芦苇荡,是丹顶鹤迁徙通道中的重要停歇地。如果有足够的食物,它们会不会在盘锦越冬?这个大胆的设想让赵仕伟兴奋起来,年秋天起,他有意识地在丹顶鹤集群地投食,两年后果然有一些鹤留下来,之后逐年增多。随着人工饲养种群数量增加,丹顶鹤亚成体数量也在增加,赵仕伟又有了新的课题,就是野化训练并放飞人工繁育鹤,让它们与野生鹤组建家庭,提高在盘锦繁殖的野外种群数量。围着鹤转,琢磨鹤情。经过多年的积累,赵仕伟成为人工育鹤领域的专家,不乏外地企业和自然保护机构高薪邀约,但他都一一拒绝。他说,自己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就觉得芦苇荡里那些鹤,丢给别人管就是不放心……28年来,保护区里“鹤丁兴旺”,迄今繁育数量已达余只;同事们来了又去,赵仕伟却是苇海里的“钉子户”,扎下了根,从小赵变成了老赵。赵仕伟盘算着,当人工繁育的鹤达到只,并逐步回归自然,保持稳定的族群并自然繁育,达到生态平衡,就不再需要养鹤人了。“这是必然,也是对自然的尊重”。茫茫苇海,无问得失,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最大的幸福。看着经自己救护和繁育的丹顶鹤飞翔于蓝天绿苇之间,赵仕伟的喜悦挂在眼角的皱褶里。那份“痴”,别人似懂非懂,他并不在意。因爱坚守,赵仕伟用青春书写的人鹤情深故事,在盘锦辽河口湿地仍在延续……记者胡海林赵婷婷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cf/8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