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丹顶鹤 >> 丹顶鹤的繁衍 >> 地热电炉子恒温水池长春动植物公园的动
十月末,长春已进入深秋,气温日益下降,市民们都早早换上了秋衣秋裤,做足了过冬准备,那么在动物园里的动物又是怎么“猫冬”的呢?10月27日,记者来到了长春市动植物公园,不看不知道,越冬转场,防寒保暖,原来这儿的小动物们冬天也过得非常安逸。
50余只动物顺利搬家
在长春市动植物公园的儿童动物园,一些场馆只有外展示区,在进入寒冬前,需要将部分动物转移到冬天里采光、温度更适宜的其它馆舍过冬。“我们动物饲养科事先拟定了动物转场方案,在10月中旬,组织班组人员提前对小动物进行捕捉,先放到小笼子里,陆续将儿童动物园的松鼠猴迁移到猩猩馆,环尾狐猴转移到狐猴馆,帮小动物们搬家过冬。”据长春市动植物公园工作人员鲁岩介绍,他们共计安全转移松鼠猴、环尾狐猴、羊驼、火鸡等8种50余只动物,安全、顺利地完成了部分动物在园内的越冬转场工作。
黑猩猩的家地热玩具啥都有
上午9点左右,记者来到了猩猩馆,几只黑猩猩正在馆里来回踱步,它们一会捡起地下的麻袋扔到旁边,一会来撞击一下玻璃,似乎是在向人“示威”。
一只大猩猩熟练地扒开一根香蕉,正自顾自吃着,原来它们的屋子里还有香蕉、苹果等水果供其消遣。“黑猩猩属于怕冷的动物,这儿也都是地热,地上的麻袋是晚上用来给黑猩猩取暖的。”鲁岩说,由于室内空间有限,工作人员怕黑猩猩在室内过于无聊,所以都会将零食打碎撒到地上。
松鼠猴的家地毯秋千样样全
松鼠猴最近搬了新家,和黑猩猩做了邻居。松鼠猴不仅住着地热“房”,还有干草和锯末做成的“地毯”呢,它们一会儿在后边的树干上爬来爬去,一会儿在梯子上“荡秋千”。鲁岩介绍,地上铺的这些锯末和干草都是为了给松鼠猴保暖用的,“怕动物们运动少,我们还特意在场馆内增加了一些设施,让它们多运动。”
河马家的水池可以加热
说起来最怕冷的动物,那一定是来自热带或亚热带的动物,比如大象、河马、部分灵长类动物、火烈鸟等。据介绍,动物园根据每种动物的自身特点为它们量身打造了各自不同的防寒保暖方式,“我们在有暖气的前提下,额外增加了大功率的电地暖,可以随时保证这些馆舍温度一直保持在零上20多摄氏度;河马日常都是在水池里活动,对水温的要求很高,我们使用加热设备为河马的池水加热。”
火烈鸟的家室温恒定食物足
在火烈鸟的“家”,记者看到,优雅的姿势,傲娇的神态,外面的冷空气一点都没影响到火烈鸟们,它们不仅有温暖的“住房”,还有室内“游泳池”,火烈鸟则时而到食物旁边转转,时而到水里嬉戏,悠闲自得。“室内地面都是地热,旁边还有暖气片,因为火烈鸟的脚特别怕冻,我们会根据情况来调节温度,现在室内的温度几乎都维持在十七八摄氏度。”鲁岩说,动植物公园现在有只火烈鸟,小的火烈鸟都是今年新增加的。”
大象的家地热电炉全开启
拉开大象馆的门,迎面就传来了一阵热气,馆中的大象正在慢悠悠踱着步。“大象特别怕冷,今年它是第一批搬进室内的。”鲁岩介绍,大象馆有地热,还有两个电炉,再冷一些,馆内的暖气也都会打开。
不怕冷的依旧室外晒太阳
也不是所有的动物都那么怕冷。这不,现在斑马就还在室外溜达。“虽然斑马不是本地物种,但是斑马的适应性特别强,它们在长春待的时间久了,也有些适应了长春的气候,目前就还在室外饲养。”鲁岩介绍,等过一段时间,看看气候变化,他们再随时对动物住所进行调整。
在猴山,一些小猴子正在悠闲晒着太阳。有的猴子背对着游客,坐在石头上,有的猴子在空地上面奔跑嬉戏着,还有的猴子正在一点一点爬着绳索荡着秋千……“一年四季来我们公园都能看见猴子的身影。”鲁岩表示,老虎和猴子等动物都是不怕冷的,现在都是外放状态,而水禽馆,也有一些相对不怕冷的动物,比如丹顶鹤和绿头鸭等其他水禽动物。
小动物冬季的伙食超级好
很多种动物冬季在室内饲养,会比室外运动量减小,考虑到动物的健康,公园适当增加粗纤维类饲料,以保证动物消化功能正常。“例如多数灵长类动物都添加了地瓜干、玉米花或大米花,这样可以保证动物摄取了适量的粗纤维,为动物们提供了食物丰容,增加动物的日常生活情趣,还有给袋鼠等动物提供了特制的草颗粒饲料,用来填补冬季没有青草的难题。”鲁岩说,公园在冬季对于不怕冷的动物,如很多种猛兽类、部分草食类、部分禽类、部分灵长类动物,会根据气温情况,选择是否外放动物。也会在动物饲料方面进行必要调整,比如饲料数量有所增加,适当增加饲料中的脂肪类、蛋白质的含量,并保证动物有温度适宜、清洁、充足的饮水等。
-END-
◆素材来源:长春晚报记者孔令辉文/图
◆本期编辑:顾径桥
◆值班主任:邹昆仑